42岁TVB"龙套女王"商场摆摊求生!曾参演上百部剧如今靠卖饰品维生,揭TVB艺人集体转型内幕

半夏半心 2周前 (03-20) 阅读数 0 #推荐

"叮铃——"香港铜锣湾时代广场的电子钟刚跳过下午3点,梁珈咏的紫色卫衣兜帽被汗水浸透了一角。这位在《同事三分亲》里演活职场"笑姑婆"的TVB女星,此刻正跪坐在塑料凳上,小心翼翼地给手链穿珠子。围观群众举着手机奔走相告:"快看!刘定英本尊在摆摊!"

社交媒体截图显示,3月15日下午,梁珈咏在个人账号发布了6张短视频:镜头里她时而笑着给顾客试戴珍珠耳钉,时而蹲在地上打包快递,最新动态配文"生活总要有点小确幸"收获了2.7万点赞。评论区炸锅:"TVB没人要你了?""原来刘定英早就有副业了!"

【从"龙套专业户"到摆摊人:一场持续18年的职场突围战】

时间轴:2007-2025

2007年:命运的转折

25岁的梁珈咏抱着试镜简历在TVB艺员训练班楼下蹲守三天三夜,最终以第15名的成绩入选。同年在《同事三分亲》中饰演的会计刘定英,用标志性的"哎哟喂"口头禅和眯眼笑,让这个原本连台词都只有半句的配角一夜爆红。据TVB内部统计,该剧播出期间梁珈咏的社交账号涨粉40万,创下当时新人最快走红纪录。

2010-2015年:黄金期的"隐形人"

这五年间,梁珈咏如同精密仪器上的螺丝钉,在《谈情说案》《冲上云霄Ⅱ》《宫心计》等47部剧中贡献了126个角色。最忙时连续14天拍摄不同剧集,凌晨三点收工是家常便饭。"有时拍完古装剧接着现代戏,导演喊cut时我还在想刚才的台词是不是历史错误。"她在2018年访谈中苦笑。

2020年:疫情下的生存危机

TVB年报显示,2020年因疫情停拍导致制作成本下降35%,同期新人合约艺员数量锐减60%。梁珈咏的经纪人透露:"她原本有两部台庆剧邀约,结果都因为收视率预估被砍掉了。"这一年她开始在旺角租用20平米的㎡小铺,白天摆摊晚上直播带货,首月勉强维持收支平衡。

2025年:转型2.0时代的突围

经过五年市场调研,梁珈咏将摊位从街头搬到高端商场,主打轻奢手工饰品。她特意设计了"刘定英同款珍珠链",定价398港元的款项链在首日售出13件。"现在每次听到顾客说'这设计好有《同事三分亲》的感觉',就觉得努力没白费。"她在最新采访中透露。

【TVB生态图鉴:当红演员的"第二人生"】

数据透视:

据香港浸会大学2024年发布的《TVB艺人职业发展报告》显示,过去五年有37%的TVB合约艺员选择转型,其中:

• 副业派(占比42%):沈震轩网约车、蔡淇俊鸡爪店、戴耀明茶餐厅

• 转行派(占比31%):陈慧珊英语教师、李绮红注册护士

• 创业派(占比27%):江华保险经纪、梁茵美食节目策划

案例特写:

1. "使徒行者"Kobe哥的网约车日记

沈震轩在3月1日发布的视频里,展示了他驾驶特斯拉Model 3接单的日常:"平均每天接8单,最远跑过迪士尼乐园。"这位曾经片酬过百万的男星,现在每单收入约120-180港元,但他乐在其中:"以前在剧组等通告要坐4小时车程,现在还能边开车边听播客学管理。"

2. "爱回家"女配的厨房逆袭

   梁茵在九龙湾的茶餐厅打工照片引发热议,她坦言:"每天要处理200+份订单,手上烫伤了3次。"但这位《十二传说》里的女警探正在研发"TVB剧同款杨枝甘露",计划未来开连锁甜品店。

【行业观察:为何TVB演员集体"下凡"?】

深度分析:

1. 市场饱和危机

香港影视制作工会数据显示,2024年TVB自制剧产量较2019年下降40%,而内地视频平台采购价涨幅达200%。"我们就像生产标准零件的工厂,当市场需求萎缩,最先被裁掉的永远是'非标件'。"某资深制片人匿名透露。

2. 年龄歧视的隐形门槛

年过30的TVB女演员平均参演率仅为23%,而20岁以下新人高达67%。梁珈咏的化妆师透露:"导演现在倾向用'少女感'演员,像你这样的'熟女',除非演妈妈角色,否则很难拿到剧本。"

3. 转型成本与风险

   成功转型的江华花了三年考取保险牌照,期间没有任何收入;蔡淇俊的鸡爪店曾因卫生问题被查封两次。香港城市大学创业研究中心教授指出:"娱乐圈人脉资源在跨界时价值骤降,超过60%的转型者五年内会回到原行业。"

【破局之道:梁珈咏们的"生存算法"】

实战策略:

1. IP价值最大化

梁珈咏将剧中经典道具改造为周边产品,如《宫心计》的"护心镜"钥匙扣定价198港元,首批发货500件3天售罄。这种"影视+"模式正在成为新趋势——戴耀明推出的"茶餐厅打工日记"短视频系列,单条最高播放量达800万。

2. 精准定位细分市场

蔡淇俊瞄准高端宠物食品赛道,其天猫旗舰店单品月销2000+,客服话术直接引用《东张西望》里的台词:"我家阿猫就像剧中角色一样挑剔!"这种"戏外延续"策略成功打开销路。

3. 构建复合型技能矩阵

沈震轩在网约车APP司机页面标注"影视制作人出身",接送乘客时会分享行业见闻;陈慧珊的英文教学视频特意融入《鉴证实录》中的法医学知识。这种"专业+娱乐"的跨界打法,让转型更具可持续性。

【未来启示录:当聚光灯熄灭之后】

在时代广场E出口,梁珈咏的摊位上挂着块手写招牌:"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尼采"。这句话下方,整齐码放着她参与过的117部电视剧宣传海报复印件,最显眼的是《同事三分亲》的剧照,泛黄的纸张上还留着剧组道具组的盖章。

夜幕降临时,商场广播响起闭店提示。梁珈咏一边收拾摊位,一边用手机回复工作邀约:"有个网剧剧组想请我客串妈妈角色,三天后面试。"她转头对助手笑道:"你看,刘定英女士从来都不会真正下班哦。"

【数据深一度】

• TVB现役艺人平均年龄:34.7岁(2024年)

• 香港影视业女性从业者占比:38%(较2010年下降12%)

• 大湾区观众对TVB剧集满意度:72%(同比上升5%)  

【专家观点】

"这不是明星的堕落,而是整个行业价值体系的重构。"香港浸会大学文化创意产业主任林伟明指出,"当观众注意力被短视频分流,艺人必须学会在15秒内讲好故事——无论是通过镜头还是通过珍珠项链。"

【结语】

梁珈咏的故事之所以引发共鸣,是因为它折射出每个普通人的生存困境:在时代浪潮中,我们谁不是在某个瞬间被迫放下"专业身份",重新学习生存技能?那些曾经闪耀的舞台光环,最终都化作夜市霓虹下的温暖灯火。或许正如她在直播时说的那句:"生活不是非黑即白,重要的是找到属于自己的调色盘。"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半夏半心

半夏半心

明星娱乐八卦,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