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岁TVB"龙套女王"商场摆摊求生!曾参演上百部剧如今靠卖饰品维生,揭TVB艺人集体转型内幕
社交媒体截图显示,3月15日下午,梁珈咏在个人账号发布了6张短视频:镜头里她时而笑着给顾客试戴珍珠耳钉,时而蹲在地上打包快递,最新动态配文"生活总要有点小确幸"收获了2.7万点赞。评论区炸锅:"TVB没人要你了?""原来刘定英早就有副业了!"
【从"龙套专业户"到摆摊人:一场持续18年的职场突围战】
时间轴:2007-2025
2007年:命运的转折
25岁的梁珈咏抱着试镜简历在TVB艺员训练班楼下蹲守三天三夜,最终以第15名的成绩入选。同年在《同事三分亲》中饰演的会计刘定英,用标志性的"哎哟喂"口头禅和眯眼笑,让这个原本连台词都只有半句的配角一夜爆红。据TVB内部统计,该剧播出期间梁珈咏的社交账号涨粉40万,创下当时新人最快走红纪录。
2010-2015年:黄金期的"隐形人"
这五年间,梁珈咏如同精密仪器上的螺丝钉,在《谈情说案》《冲上云霄Ⅱ》《宫心计》等47部剧中贡献了126个角色。最忙时连续14天拍摄不同剧集,凌晨三点收工是家常便饭。"有时拍完古装剧接着现代戏,导演喊cut时我还在想刚才的台词是不是历史错误。"她在2018年访谈中苦笑。
2020年:疫情下的生存危机
TVB年报显示,2020年因疫情停拍导致制作成本下降35%,同期新人合约艺员数量锐减60%。梁珈咏的经纪人透露:"她原本有两部台庆剧邀约,结果都因为收视率预估被砍掉了。"这一年她开始在旺角租用20平米的㎡小铺,白天摆摊晚上直播带货,首月勉强维持收支平衡。
2025年:转型2.0时代的突围
【TVB生态图鉴:当红演员的"第二人生"】
数据透视:
据香港浸会大学2024年发布的《TVB艺人职业发展报告》显示,过去五年有37%的TVB合约艺员选择转型,其中:
• 副业派(占比42%):沈震轩网约车、蔡淇俊鸡爪店、戴耀明茶餐厅
• 转行派(占比31%):陈慧珊英语教师、李绮红注册护士
• 创业派(占比27%):江华保险经纪、梁茵美食节目策划
案例特写:
1. "使徒行者"Kobe哥的网约车日记
沈震轩在3月1日发布的视频里,展示了他驾驶特斯拉Model 3接单的日常:"平均每天接8单,最远跑过迪士尼乐园。"这位曾经片酬过百万的男星,现在每单收入约120-180港元,但他乐在其中:"以前在剧组等通告要坐4小时车程,现在还能边开车边听播客学管理。"
2. "爱回家"女配的厨房逆袭
【行业观察:为何TVB演员集体"下凡"?】
深度分析:
1. 市场饱和危机
香港影视制作工会数据显示,2024年TVB自制剧产量较2019年下降40%,而内地视频平台采购价涨幅达200%。"我们就像生产标准零件的工厂,当市场需求萎缩,最先被裁掉的永远是'非标件'。"某资深制片人匿名透露。
2. 年龄歧视的隐形门槛
年过30的TVB女演员平均参演率仅为23%,而20岁以下新人高达67%。梁珈咏的化妆师透露:"导演现在倾向用'少女感'演员,像你这样的'熟女',除非演妈妈角色,否则很难拿到剧本。"
3. 转型成本与风险
【破局之道:梁珈咏们的"生存算法"】
实战策略:
1. IP价值最大化
梁珈咏将剧中经典道具改造为周边产品,如《宫心计》的"护心镜"钥匙扣定价198港元,首批发货500件3天售罄。这种"影视+"模式正在成为新趋势——戴耀明推出的"茶餐厅打工日记"短视频系列,单条最高播放量达800万。
2. 精准定位细分市场
蔡淇俊瞄准高端宠物食品赛道,其天猫旗舰店单品月销2000+,客服话术直接引用《东张西望》里的台词:"我家阿猫就像剧中角色一样挑剔!"这种"戏外延续"策略成功打开销路。
3. 构建复合型技能矩阵
沈震轩在网约车APP司机页面标注"影视制作人出身",接送乘客时会分享行业见闻;陈慧珊的英文教学视频特意融入《鉴证实录》中的法医学知识。这种"专业+娱乐"的跨界打法,让转型更具可持续性。
【未来启示录:当聚光灯熄灭之后】
在时代广场E出口,梁珈咏的摊位上挂着块手写招牌:"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尼采"。这句话下方,整齐码放着她参与过的117部电视剧宣传海报复印件,最显眼的是《同事三分亲》的剧照,泛黄的纸张上还留着剧组道具组的盖章。
夜幕降临时,商场广播响起闭店提示。梁珈咏一边收拾摊位,一边用手机回复工作邀约:"有个网剧剧组想请我客串妈妈角色,三天后面试。"她转头对助手笑道:"你看,刘定英女士从来都不会真正下班哦。"
【数据深一度】
• TVB现役艺人平均年龄:34.7岁(2024年)
• 香港影视业女性从业者占比:38%(较2010年下降12%)
【专家观点】
"这不是明星的堕落,而是整个行业价值体系的重构。"香港浸会大学文化创意产业主任林伟明指出,"当观众注意力被短视频分流,艺人必须学会在15秒内讲好故事——无论是通过镜头还是通过珍珠项链。"
【结语】
梁珈咏的故事之所以引发共鸣,是因为它折射出每个普通人的生存困境:在时代浪潮中,我们谁不是在某个瞬间被迫放下"专业身份",重新学习生存技能?那些曾经闪耀的舞台光环,最终都化作夜市霓虹下的温暖灯火。或许正如她在直播时说的那句:"生活不是非黑即白,重要的是找到属于自己的调色盘。"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