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介以“硬骨头”闻名,同时弹劾三重臣,被时人尊称为“真御史”
“孤忠自许众不与,独立敢言人所难。去国一身轻似叶,高名千古重于山。并游英俊颜何厚,未死奸谀骨已寒。天为吾君扶社稷,肯教夫子不生还。”
殿中侍御史唐介(1010年——1069年5月4日)因直言敢谏,被宋仁宗一怒之下贬出京城。许多正直官员敬佩其忠直,特意为他设宴饯行并“赋诗激美。”大臣李师中这首赠诗,充分表达出众人对他铮铮铁骨的赞美。
宋仁宗读完此诗,怒气顿消,但金口玉言,无法收回成命,只得将唐介流放英州(今广东英德县)。
唐介因何事激怒宋仁宗?宋仁宗又为何对他网开一面?
“唐介,字子方,江陵人。父拱,卒漳州,州人知其贫,合钱以赙,介年尚幼,谢不取。”
不惧权势按照惯例,新科进士都要下放基层进行锻炼,唐介也不例外。平江县首富李财主一家,被人告发“杀人祭鬼”,全家被县衙逮捕关押。男女老少虽受尽严刑拷打,却始终无人承认罪名。“擢第,为武陵尉,调平江令。民李氏赀而吝,吏有求不厌,诬为杀人祭鬼。岳守捕其家,无少长楚掠,不肯承。更属介讯之,无他验。守怒白于朝,遣御史方偕徙狱别鞫之,其究与介同。守以下得罪,偕受赏,介未尝自言。”
他调任任丘县令后,驿吏纷纷诉苦。原来,任丘县是辽国使者来往的必经之地。辽使进入宋境,飞扬跋扈,向驿站提出各种非分要求。县令不敢得罪辽使,命令驿站设法满足。驿站不敢不从,只得自掏腰包置办,家家因此几乎倾家荡产。
唐介
唐介次日端坐到驿站大门口,对进出的辽使宣布:“非法所应给,一切勿与。稍毁吾什器者,必执之。”辽使们第一次遇到硬骨头,灰溜溜规规矩矩按章行事。
他升任德州通判后,接到转运使崔峄命令“高价出售库藏绢绸”的公文,深感不妥,于是扣压公文不下发,且多次向上级相关部门询问。崔峄闻讯大怒,多次派专人行文质问唐介,唐介顶住压力“不为动”,最终迫使崔峄收回成命。
名扬天下天道酬勤,以“硬骨头”在朝野闻名的唐介,终于被人慧眼识珠调入御史台,升任专掌纠弹百官朝会失仪之事的殿中侍御史。
后宫迎合皇太后,在建造皇太后专用的龙凤车时。在内部装饰大量奇珍异宝。唐介谏言“此太宗神御所在,不可喧渎;后宫奇靡之器,不宜过制。”宋仁宗恍然大悟,“诏亟毁去。”
宋仁宗重用外戚张尧佐,竟任命他出任“宣徽、节度、景灵、群牧四使”,使“天下皆谓尧佐主大计。”唐介与包拯等谏官反复劝谏,“介与包拯、吴奎等力争之,又请中丞王举正留百官班庭论,夺其二使。”“张尧佐除宣徽使,以廷论未谐,遂止。久之,上以温成故,欲申前命。一日将御朝,温成送至殿门,抚背曰:‘官家,今日不要忘了宣徽使!’上曰:‘得,得。’既降旨,包拯乞对,大陈其不可,反复数百言,音吐愤激,唾溅帝面。帝卒为罢之。温成遣小黄门次第探伺,知拯犯颜切直,迎拜谢过。帝举袖拭面曰:‘中丞向前说话,直唾我面。汝只管要宣徽使、宣徽使,汝岂不知包拯是御史中丞乎?’”张尧佐以退为进,主动“辞宣徽、景灵使。”不久,张尧佐重新以宣徽使身份执掌河阳。唐介一眼看穿宋仁宗在耍把戏,直言不讳对同僚们说:“是欲与宣徽,而假河阳为名耳,不可但已也。”同僚们认为这已是最好结果,不想再节外生枝。唐介依然不屈不挠抗议,直到宋仁宗亲口道出“除拟本出中书。”他才暂时住口。
赵受益
唐介再次进谏三件事:“介遂劾宰相文彦博守蜀日造间金奇锦,缘阉侍通宫掖,以得执政;今显用尧佐,益自固结,请罢之而相富弼。又言谏官吴奎表里观望,语甚切直。”宋仁宗大怒,扬言要将唐介流放边地。唐介得知宋仁宗拒绝劝谏,坦然道:“臣忠愤所激,鼎镬不避,何辞于谪?”次日,宋仁宗气急败坏,召集重臣传阅唐介的谏书,首先定调:“介论事是其职。至谓彦博由妃嫔致宰相,此何言也?进用冢司,岂应得预?”“时彦博在前,介责之曰:‘彦博宜自省,即有之,不可隐。’彦博拜谢不已,帝怒益甚。”将唐介轰出殿外。经重臣劝解,宋仁宗冷静下来,重新认真阅读唐介的谏书,作出三个重要决定:“修起居注蔡襄趋进救之。贬春州别驾,王举正言以为太重,帝旋悟,明日取其疏入,改置英州,而罢彦博相,吴奎亦出。又虑介或道死,有杀直臣名,命中使护之。”
唐介以一己之力扳倒三名朝廷大员,“梅尧臣、李师中皆赋诗激美,由是直声动天下,士大夫称真御史,必曰唐子方而不敢名。”
回朝劝谏自古以来,即便是名垂青史的明君,也很难完全听从劝谏者。唐太宗如此英明神武,尚且有时被魏征劝谏得无地自容而恼羞成怒。“上尝罢朝,怒曰:‘会须杀此田舍翁。’后问为谁,上曰:‘魏征每廷辱我。’后退,具朝服立于庭,上惊问其故。后曰:‘妾闻主明臣直;今魏征直,由陛下明故也。妾敢不贺!’上乃悦。”宋仁宗能容忍并采纳唐介劝谏,堪称盛德之主。所以,宋仁宗贬黜唐介后,将其步步升职,在短短半年内将唐介重新“召为殿中侍御史”,继而提拔为谏院长官。
唐介
唐介针对种种不良现象提出劝谏:“久之,入为度支副使,进天章阁待制,复知谏院。帝自至和后,临朝渊默。介言:‘君臣如天地,以交泰为理。愿时延群下,发德音,可否万几,以幸天下。’又论:宫禁干丐恩泽,出命不由中书,宜有以抑绝;赐予嫔御之费,多先朝时十数倍,日加无穷,宜有所朘损;监司荐举,多得文法小吏,请令精择端良敦朴之士,毋使与憸薄者同进;诸路走马承受凌扰郡县,可罢勿遣,以权归监司;兖国公主夜开禁门,宜劾宿卫主吏,以严宫省。帝悉开纳之。”
宋英宗即位,升任唐介为御史中丞。他特意召见唐介道:“卿在先朝有直声,故用卿,非繇左右言也。”唐介谦逊回答:“臣无状,陛下过听,愿献愚忠。自古欲治之主,亦非求绝世惊俗之术,要在顺人情而已。祖宗遗德余烈,在人未远,愿览已成之业以为监,则天下蒙福矣。”
王安石政敌唐介为人清高,以敢于直言被同僚忌惮。因此,每当谏官空缺时,百官都衷心希望唐介出任以“观其风采。”宋神宗即位后,因唐介是两朝有名的正直大臣,“故大用之”,官拜副宰相。
依照惯例,宰相每日早晨都会在待漏院(百官在宫门外等候早朝时休息之地)某个屋内审阅向皇帝进献的文书,副职不能参与。唐介向宰相建议:“身在政府而文书弗与知,上或有所问,何辞以对?”宰相觉得有理,召集正副宰相们一起审阅进献文书,从此成为惯例。
“帝欲用王安石,公亮因荐之,介言其难大任。帝曰:‘文学不可任耶?吏事不可任耶?经术不可任耶?’对曰:‘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论议迂阔,若使为政,必多所变更。’退谓公亮曰:‘安石果用,天下必困扰,诸公当自知之。’中书尝进除目,数日不决,帝曰:‘当问王安石。’介曰:‘陛下以安石可大用,即用之,岂可使中书政事决于翰林学士?臣近每闻宣谕某事问安石,可即行之,不可不行,如此则执政何所用,恐非信任大臣之体也。必以臣为不才,愿先罢免。’”
王安石
王安石执政后,唐介多次当面与王安石展开针锋相对的争论。王安石因为有宋神宗撑腰,每次都强词夺理与唐介为敌。唐介“介不胜愤,疽发于背,薨,年六十。”
唐介被《宋史》誉为“敢言,声动天下”且直道而行、有古人遗风之人。他心怀天下直言劝谏,或对事不对人,或对人不对事,均一如既往将自身安危置之脑后,换得个青史留名的“真御史”!事实证明:凡是把国家利益摆在首位的人,都会在历史的夜空中化作一颗永不泯灭的璀璨明星。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