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新中国第一座自建现代化水电站,官厅水文化研学基地对外开放
秋风轻吟处暑词,永定河畔美如织。日前,永定河流域投资有限公司“首都国企开放日”定制线路——官厅水文化研学基地向公众全面开放,游客可到此探秘新中国第一座自建现代化水电站。
“这块牌匾上记录了当年参加水电站建设的单位和电站竣工的时间,它见证了官厅水电站近70年的历史。”在官厅水电站厂房正门一侧,参观者聚集,在工作人员的讲解下,他们细细观摩着墙上的一处牌匾。随后,步入厂房,近距离接触水电站核心区域,了解水电站辉煌历史以及发电机组结构、性能和发电原理。
厂房下沉车间里,3台发电机组正在运行。它们自南向北排列,身披颇具年代感的绿色漆衣,发出低沉的轰鸣声。

1956年,官厅水电站竣工建成,成为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施工、建造的自动化水电站。水电站装备着当时中国自制的第一批大型水轮发电机,总装机容量30兆瓦,为当时京津唐电网增加了14%的发电能力。同时,它还担负为全国中型水电厂培养人才的重任,为新中国水电事业发展输送了大量管理及技术人才。
从河北怀来官厅水库大坝到北京三家店闸,属于永定河山峡段,这里有包括官厅水电站在内的4座梯级水电站,以及珠窝、落坡岭2座水库,均属于永定河流域投资有限公司运营管护的一部分。

“前不久,我们刚刚完成对官厅水电站的现代化改造,将1、3号机组更换为宽负荷小流量发电机组,对2号机组按规范进行大修,完成电气等设备更新维护,实现了机组在小流量状态下的安全稳定运行。电站还增加了计算机监控系统,实现发电机组的数字化调控,以更安全、更高效的生产管理及机组运行,服务好永定河生态补水、防洪度汛调度需求,执行好北京市应急备用供电任务。”官厅水电站站长向参观者介绍官厅水电站的新气象和新使命。
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大家还来到水电站中控室,详细了解水电站自动化控制系统如何对生产过程进行全面控制和优化管理,如何确保水电站的安全高效运行。
离开官厅水电站约五分钟车程,便来到官厅水库大坝。
官厅水库鱼三尺,夹库湖山两岸青。“作为一名老北京,对官厅水库了解还是挺多的,平时也经常会到水库周边转转,但站在大坝上,从这个角度这么看水库,我还是头一回,太壮观了。”一位参观者由衷感叹。

官厅水库是新中国修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库,总库容41.6亿立方米,自1954年建成运行以来,在防洪、供水、发电、生态等方面发挥出显著效益。
“官厅水库是永定河上最大的控制性水利工程,它建成后,基本消除了永定河下游洪水灾害。在2023年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中,水库共拦蓄洪水超7000万立方米,拦洪率达100%,削峰率达100%……”工作人员介绍。
水库守护河湖安全,苏醒的河湖也滋养着水库。
近年来,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加快实施,生态补水以及河道整治、造林绿化、湿地修复、截污治污等综合性举措,让永定河恢复了生机,也实现一泓清水入官厅,保护和提升了水库生态及生物多样性。2023年,官厅水库水质达到Ⅲ类标准,首次发现“三有”保护动物北长尾山雀,时隔十年再次发现白鹤,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青头潜鸭也连续多年在官厅水库栖息,迁徙季中转、休憩候鸟达40万至50万只。 预计到2035年,官厅水库将恢复北京饮用水源功能。
参观行程的最后一站是官厅水库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官厅水库是我国自行设计、自行施工的第一座大型水库,被视作向水患“抗争”的杰作,它让桀骜不驯、水患不断的永定河真正实现“永定”。
在基地纪念馆里,一张张老照片、一桩桩老物件静静陈列,讲述着新中国第一批移民为修建水库“舍小家为大家”的故事,倾诉着建设者们筚路蓝缕、不懈奋斗的艰辛以及前辈们的忠于信仰和无私奉献。
1951年10月,官厅水库破土动工,仅用了两年六个月时间,于1954年5月建成。
“当时北京市延庆区、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100余个村、5万多村民离开了祖祖辈辈生息繁衍的土地,施工所需材料是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的,像鞍山的钢铁,天津、太原、上海的钢筋,内蒙古的木材等等,4万多建设者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建设过程中攻克了许多技术难关。”展馆讲解员介绍,官厅水库下还藏着一座古城,它就是怀来县城,曾经是著名的军事要塞,有1200多年历史,因修建水库,县城迁址至20公里外沙城镇,怀来古城从此沉寂于水下,只留有官厅水库卧牛山上的断壁残垣,见证着历史变迁。

筐、斗、羊脚碾……伴随着工作人员的讲解,大家细细端详着这些珍贵的展品,共同追忆那段峥嵘岁月。
2024年“首都国企开放日”活动将持续至9月30日。“我们将按照活动要求,完善基础设施、丰富活动内涵、提升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官厅水文化研学基地’线路品质,生动传播水文化,讲好永定河故事。”永定河流域投资有限公司北京运营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