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路程,为什么出租车比网约车贵?
有没有人有这样的困惑:明明同样的路程,为什么打出租车,就要比网约车贵很多?这也是为啥这么多人选择出行用网约车的原因。
同样的路线,某网约车平台显示预估价28元,如果扬招出租车,就算是打表也得在38。很多人都不理解,这个差价,到底是补到哪儿的?要讨论这个问题,得从好几个方面入手。
一、定价权
出租车司机的计价器,本质上是个“铁饭碗”。北京出租车协会的文件显示,现行运价包含起步价、里程费、低速等候费和燃油附加费,这些参数每三年才能调整一次。而网约车平台能在后台随时改抽成比例——杭州司机老周发现,平台把抽成从20%提到25%时,乘客端价格只涨了3元,中间的差价全进了平台口袋。
更扎心的是,出租车公司每年还要从司机的收入里扣掉1.2万元的“车辆维护费”,这笔钱实际用在什么地方,连老司机都说不清。
二、补贴大战的幸存者
2015年滴滴快的烧钱补贴时,出租车行业就埋下隐患。当时平台给乘客发5元优惠券,给司机补10元每单,相当于把成本转嫁给资本市场。而出租车公司只能死守政府定价,郑州的哥老李算过账:同样跑200公里,网约车司机能拿平台补贴后净赚300元,他收的现金流水350元,扣除每月6000元的“份子钱”,只剩800元。
更讽刺的是,当资本退潮后,滴滴、T3出行、一喂顺风车等网约车平台通过动态调价把补贴成本转嫁给乘客,出租车却还在按十年前的标准收费。
三、隐藏的成本黑洞
广州出租车司机阿强掀开引擎盖:“你看这台车,发动机要强制保养,尾气检测比私家车严三倍。”出租车的运营成本里藏着许多隐形账单:每月强制购买1200元的营运保险,其中包含200元“出租车特有险种”;每季度要交300元垃圾处理费;连更换座套都要找指定供应商,成本比普通网约车高40%。而网约车平台把维修外包给第三方,如果出了剐蹭,平台直接扣保证金,维修费平台和修理厂分成。
四、谁在为历史买单?
北京的老出租车司机王师傅握着方向盘感慨:“我们当年花60万买断的出租车牌照,现在连20万都卖不掉。”出租车行业背负着计划经济时代的遗产——政府拍卖的特许经营权,早已变成司机头上的大山。
网约车披着“共享经济”的外衣,实际在用资本补贴掩盖成本。合规网约车每公里成本比出租车低23%,但这建立在平台把风险转嫁给司机和乘客的基础上:司机承担高额押金,乘客面临随机涨价。
出租车的高价不是服务差异,而是制度成本摊派的结果。那些在街边扬招的乘客,其实是在为十年前制定的规则买单。或许真正的公平,不在于比较哪一种车更便宜,而在于打破那些把成本偷偷塞进车轮的隐形规则。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