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江谈短剧:像段子更要讲“根”
刘江谈短剧:像段子更要讲“根”
“短剧更像段子,适合打发时间。”这是导演刘江对当下短剧热潮的直观判断。作为执导过《媳妇的美好时代》《咱们结婚吧》《黎明之前》等现象级作品的“大满贯导演”,刘江的创作生涯始终与观众需求紧密相连。从家庭伦理剧到谍战剧,从长剧深耕到短时长剧观察,他对影视行业的洞察,不仅是创作者的经验之谈,更折射出内容产业从“流量狂欢”向“价值回归”的转型轨迹。
从“被雪藏”到“大满贯”:一个导演的现实主义坚守1988年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毕业时,刘江或许并未想到,自己会在影视行业经历如此多的“转折”。早期拍摄的《岁月》因题材敏感被雪藏五年,29集删减至20集后“非黄档”播出,这样的打击曾让他一度迷茫。但正是这段经历,让他明确了创作方向——“类型化创作”与“现实主义”的结合。
2009年《媳妇的美好时代》横空出世,这部聚焦婆媳关系的轻喜剧,用毛豆豆的“傻气”与“真诚”打破了家庭剧的刻板套路。刘江回忆,剧中没有刻意制造矛盾,而是通过“一碗汤的距离”“两代人消费观差异”等细节,让观众在笑中看到生活的真实。“表演的本质是交流,不是背台词。”他在片场常对演员说,“即兴发挥可以‘不择手段’,但必须符合人物的规定情境。”这种对“真实感”的追求,让《媳妇的美好时代》不仅在国内掀起热潮,更被翻译成斯瓦希里语在肯尼亚播出,成为中国家庭文化的“海外代言人”。
此后《咱们结婚吧》《黎明之前》等作品的成功,进一步验证了他的创作逻辑:无论是大龄青年的婚恋焦虑,还是谍战剧的悬疑张力,核心都是“人物有根”。“人物的动机和行为必须符合真实逻辑,否则就是符号化的存在。”刘江说,为了让《黎明之前》的谍战故事更接地气,他翻遍历史资料,甚至采访了多位隐蔽战线工作者,“他们的故事比剧本更惊心动魄,但需要用观众能共情的方式呈现。”
短剧热潮下的冷思考:段子是表象,内容是内核当微短剧以“5.76亿用户”“市场规模超电影票房”的姿态席卷市场时,刘江的态度始终冷静:“短剧更像段子,适合打发时间,但‘段子’要想有生命力,必须有内容支撑。”在他看来,短剧的爆发本质是“供需关系的体现”——碎片化的观看习惯、下沉市场的娱乐需求、低门槛的制作模式,共同催生了这一形态,但“长短剧之争”并非非此即彼。
“一部剧该长还是短,由内容本身决定。”刘江举例,“《媳妇的美好时代》需要30集铺陈家庭关系,《黎明之前》的悬疑线需要28集逐步推进;但如果是单一线索的强情节故事,15集短剧反而更紧凑。”他强调,短剧不是“长剧注水后的精简版”,而是“创作出发点不同”:“十几集的体量容不得冗余,人物关系设计、起承转合布局都需要更精准,对创作者的要求其实更高。”
这种观点在他近期对行业的观察中得到印证:“早期微短剧靠‘15秒反转’‘30秒冲突’吸引眼球,但观众很快会审美疲劳。现在平台数据显示,兼具‘烟火气’和‘情绪价值’的精品短剧,观看时长是普通短剧的2-3倍。”他提到抖音的“辰星计划”、腾讯的“烟火气”方向,“这些尝试说明行业在回归本质——内容才是核心竞争力。”
从“流量”到“价值”:影视人的责任与底气作为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刘江对行业的期待远不止于“短剧火了”。在他看来,无论长剧还是短剧,“传递正确价值观”“记录时代情绪”始终是创作者的使命。
“《温暖的甜蜜的》拍了6年,采访了几百位年轻人,就是想记录当代婚恋观的变化。”他提到这部以两位都市女性为主角的作品,“十年前《咱们结婚吧》讨论‘剩男剩女’,现在年轻人更在意‘爱情纯度’和‘精神契合’。这种变化是社会进步的体现,需要被记录。”剧中,南飞为爱情陷入“隐离婚”困局,齐家宜因“妈宝男”婚姻逃离,这些情节看似“堵心”,实则是“真实生活的投射”。“人生有苦,创作者不能回避,但最终要给观众希望。”他引用罗曼·罗兰的话,“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这才是现实主义的力量。”
对于行业曾经历的“虚假繁荣”,刘江直言:“曾经有段时间,评判标准乱了,劣币驱逐良币。但现在回归正轨,因为有一群坚持做内容的人在坚守。”他以自己的创作为例,“拍《光荣与梦想》时,为了还原历史细节,团队翻遍档案;拍《绝密较量》时,采访了数十位国安工作者,就是为了让‘隐蔽战线’的故事更有温度。”在他看来,这种“知廉耻”的创作态度,才是行业良性发展的底气。
结语:短剧会变,但“根”永远在站在影视行业的转型路口,刘江的判断清晰而坚定:“短剧会变,长剧也会变,但‘内容为王’的规律不会变;观众的需求会变,但对‘真实’‘共鸣’的渴望不会变。”从“被雪藏的导演”到“大满贯得主”,从长剧深耕到短剧观察,他用近30年的创作生涯证明:好故事永远有市场,有“根”的作品永远能打动人心。
当被问及对年轻创作者的建议时,刘江笑言:“多去生活里‘老鹰捉小鸡’——游戏规则是‘真实’,但具体怎么玩,可以即兴发挥。”这或许就是他对“短剧像段子”的最好注解:段子要“好笑”,更要“有根”;短剧要“解压”,更要“有魂”。而这,正是中国影视行业从“数量增长”迈向“质量升级”的关键所在。
刘江导演/短剧观点/内容为王/现实主义创作/影视行业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