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年江青参加程潜追悼会,其女程熙得知后,向周总理提出3个要求
1968年4月9号,程潜老先生因为生病去世了。到了12号,多亏了周总理的大力帮忙,程潜的追思会才得以成功举办。
但在那个追思会上,江青的到来,让程家人的心里头不由得笼上了一层灰暗。
程熙是程家的大闺女,听说江青要来,她想了想,就跟周总理说了三条自己的想法。不过,总理听了后,并没全都点头答应。
她到底要了些啥?为啥那么和蔼可亲的周总理没全答应呢?这事儿得聊聊程潜。
湖南暴动,迈向和平之路在历史的转折点上,湖南地区发生了一场重大的起义。这场起义,是人民对旧时代的不满和对新时代的渴望的体现。它像一股强劲的风,吹散了旧时代的阴霾,引领着人们走向和平的新篇章。起义的爆发,并非一蹴而就。它背后蕴含着人民长时间的积累和努力,是对不公与压迫的反抗。在这场起义中,人们团结一心,共同为追求和平与自由而奋斗。他们的行动,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正义的坚持。随着起义的推进,湖南地区的局势逐渐稳定。人们开始放下武器,用对话和协商来解决问题。这一转变,标志着湖南地区正在逐步迈向和平之路。人们开始重建家园,恢复生产,生活逐渐回归正常。湖南起义的成功,不仅为当地人民带来了和平与稳定,也为其他地区树立了榜样。它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团结和奋斗,才能实现真正的和平与自由。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的是勇气和智慧,以及对正义的坚定信念。如今,湖南地区已经走过了那段动荡的历史,迎来了和平与发展的新时代。但那段起义的记忆,仍然深深地烙印在人们的心中。它提醒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继续为美好的未来而奋斗。
1949年的时候,华中局的人悄悄给毛主席递了封加密的信。
毛主席一脸庄重地读完信,心里的大石头这才落了地,他乐呵呵地说:“太好了,长沙不用打仗了。”
这封信其实是程潜和其他工会领导一块起草的,他们表示站边解放军,希望长沙能够和平解放。
程潜居然铁了心要起义,这让毛主席既觉得出乎意料,心里又特别暖和。
程潜身为国民党里的高层将领,共产党那边得到的消息说,当时国民党的总统李宗仁,其实早就跟程潜有过接触,想要把程潜拉到自己这边来。
所以,虽然毛主席派了人去和程潜接触,但说实话,对于他能起义这事儿,心里头并没底儿,没抱太大希望。
程潜这边呢,三月初就收到了李宗仁的电报,说是要一起“聊聊国家大事”。但程潜心里跟明镜似的,清楚他们不过是想摸摸自己的底细。
另外,李宗仁和程潜早些时候有过一些私人上的不愉快和矛盾,李宗仁甚至还一度把程潜给扣押了。
尽管程潜心里明白,现在可不是由着性子来的时候,个人的恩怨不能左右他的决策,但一到南京,瞅见李宗仁那略带挑衅又带着威胁的神色,他心里头还是很不痛快。
程潜心里盘算着怎么离开,但还没琢磨出咋跟李宗仁找借口呢。
就在这时,章士钊接到了毛主席的任务,他不远千里地赶到了南京来探望。
他跟程潜本来就是铁哥们,这次说是故地重游见老朋友,但其实是有任务,就是想当面劝程潜在湖南带头起义,这样能最大程度减少老百姓的负担和损失。
章士钊心里其实没底,但他和程潜之间还算有点交情。从程潜推出的一些政策和命令来看,也能感觉到他是想往和平那方面努力的。所以,章士钊还是想试着争取一下。
程潜意外地被章士钊的一番劝说打动,没过多久,他竟然主动跟共产党取得了联系,还透露出想要起义的念头。
程潜打从同盟会那会儿起,就一直跟着孙中山先生干。他肯定不想看到自己这么多年拼死拼活白忙活一场,更不愿见到他力挺的政党最后栽了跟头。
但程潜沉下心来回想国民党干的那些事儿,心里头明镜似的,明白蒋介石那套反动做法,只会让老百姓遭不完的罪。
他投身国民党,心里想的是国家能够重新振作。但眼下看来,国民党在蒋介石手里已经变了味儿,忘了初衷。所以,他打算站出来,推动湖南那边起义。
想清楚后,程潜去找了在湖南大学工作的共产党代表李达,想让他帮忙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上面。
中央得知这个消息后,非常高兴,立马就跟程潜取得了联系,说特别欢迎他。
程潜琢磨着得赶紧行动起来,想和湖南省的工委书记好好聊聊,把一些关键的事儿用笔写下来,以备后用。
为了安全起见,他们特地采用了特别调配的化学溶液。
他们打算把所有事情都安排得井井有条后,才把那封重要的信件交给毛主席,让他审阅并给予指导。
工委的头儿揣着那封机密信件赶到了汉口,他把信亲手递给了地下党的一个同志,那人名叫赵连生。
赵连生特别动手做了一个有两层的皮筐,专门用来放和保存那些信件。接着,他换上一身挑夫的装扮,就像是要去外地找活干的样子,就这样顺利地把装有信件的皮筐交给了华中局的钱瑛部长。
钱瑛把程潜和湖南工委一起搞的起义情况,直接告诉了毛主席。
主席浏览完报告,心里特别高兴,他跟身边的战友们讲道:这下湖南能躲过战火了。
大家听后都挺开心,这对老百姓来说肯定是好事一桩。
为了帮湖南的起义顺利推进,毛主席赶紧写了封电报,想让林彪带着第四野战军去给白崇禧找点麻烦,缠住他,这样一来,湖南那边的压力就能减轻不少。
然后,在8月4号那天,程潜和陈明仁带头,总共有37位将领一起发布了个起义的公告。
这时候,程潜和陈明仁也各自发出了《对湖南老百姓说的话》和《给将士们的信》这些公告,他们呼吁全省的老百姓团结起来,一起建立一个真正为老百姓服务的政府。
第二天,四野的先锋队伍就进了长沙城,湖南就这么平平静静地解放了。
当上省长,那可是受到了最高的尊敬和待遇。
8月底的时候,毛主席给程潜拍了份电报,邀请他到北平来,一起商量政治协商会议的事儿。
接到这封电报时,我真是又惊又喜。我心里清楚,这代表着什么样的肯定和荣耀。
就这样,八月结束的那天,程潜抵达了北平。
大家特地挂上了条幅,条幅上用大号字体清晰写着“程潜将军欢迎您”。迎接的队伍里头,有毛主席、周总理还有好多社会上有头有脸的人物。
程潜或许未曾预料,共产党方面竟会因其而布置下如此宏大的局面。
那时候也有人琢磨,费这么大劲去接他,真的有必要吗?程潜究竟有啥特别的地方?
当大家提出疑问时,毛主席没有板着脸孔去解释,反而笑着打趣说,他和程潜都是湖南的老乡,关系还挺不错。老朋友大老远地来了,难道还要摆出一副高姿态吗?
程潜刚下车,大伙儿就赶紧围了上来。主席也连忙伸出手跟他握手,笑着说道:“您以前可是我的老领导啊。我要是不来,那不是太不讲究了吗?”
程潜得知主席以前曾在湖南新军待过,感觉挺惊讶,真没想到自己和毛主席还有这样的一段过往。
打完招呼,大伙就坐下来一块吃饭了。
晚宴时,毛主席感慨万分地说,多亏了程潜,湖南的老百姓才免受了许多苦难。如果不是他们做出的那些仁义事情,大伙儿恐怕还得再遭一次惨烈的战争罪。
毛主席讲着讲着情绪高涨起来,程潜也被主席的热情所打动,连忙表态说,他以后肯定会把主席的话记在心里,随时都想着为老百姓谋福利。
程潜发动起义之后,中央考虑到多方面因素,想让程潜继续留在湖南挑大梁。再说,程潜既有本事,身份又特别,他在北京那边也还担着职呢。
在1958年那会儿,程潜在一次和毛主席共进餐点的时候,跟主席说自己打算退下来,不干了。
他讲,毕竟上了岁数,体力自然而然就有点跟不上了。
再说了,我之前在湖南省长了四年,对那边的情况心里有数,大问题小毛病都处理得差不多了。现在啊,让那些年轻有为的同志来接手,正是时候,再合适没有了。
老人们不可能永远不退休,所以培养新人才变得特别关键。现在,是时候给年轻人腾出地方,让他们大展身手了。
说起来,湖南离北京那叫一个远,来回一趟挺折腾人的。
毛主席听完这些话,觉得程老讲得挺在理。不过,考虑到整体情况,他还是认为自己得当这个省长。
跟程潜说了,从北京到湖南跑来跑去的事儿别发愁。夏天秋天在北京处理工作就行,冬天春天时再回湖南去。
程潜刚起义那会儿,毛主席就体谅他上了年纪,琢磨着得好好安排下他的晚年生活和福利待遇。
他先去找了程老的弟弟程星龄商量这事,程星龄想了想,觉得哥哥应该不会有啥特殊要求,于是就说:“都听中央的,怎么安排都行。”
毛主席心里明白,程老平时花销其实并不多,但他身份挺特别,还得时不时维护下人际关系。
经过仔细考虑,主席拍板决定,每个月给程老提供五万斤大米,这相当于新币五千元。这笔钱呢,就任由程老自己支配,他想怎么花就怎么花,中央和主席都不会多管闲事。
得知道,就连咱们国家主席的工资,其实也才500块钱。
不过主席心里有数,程潜也明白,那时候咱们国家刚起步,老百姓手头都不宽裕,因此他不会胡乱挥霍钱财。
程星龄一听到这个消息,立马就跟哥哥程潜说了。
程潜听后心里暖洋洋的,想到主席每天忙得团团转,得管那么多大事儿,没想到他还特地惦记着自己退休待遇这点小事。
后来,程潜一家搬到北京住下后,毛主席经常叫程潜去中南海聊聊天,回忆往事。
他们俩特别合得来,每次聊天都能聊上好几个小时不停歇。
除了聊天聊得开心,大家还常常一块出去划船玩。但因为程老年纪不小了,划船这事儿,大多时候都是主席在出力。
程潜心里有点过意不去,可主席一眼就看穿了他的心思,哈哈大笑起来,说:“您以前是我的老领导,再加上您年长我几岁,我来划船那是理所当然的。”
突然离世,特别照顾
时间过得飞快,一眨眼的功夫,程潜就已经86岁高龄了。
但他的生活状态完全看不出是个上了年纪的老人,依旧每天忙个不停,全力投入工作,因为他觉得自己身体还硬朗,精力旺盛着呢。
1968年刚开头没多久,坏事就无声无息地来了。
程潜一不小心摔了个跟头,倒在地上疼得直哼哼,压根没法自个儿爬起来。
工作人员赶紧给程潜安排了住院,准备做检查和治疗。检查结果一出来,大家都愣了,程潜摔骨折了。更麻烦的是,程老年纪大了,这一摔,导致他出现了好多严重的后续问题。
四月份,程潜不幸染上了肺炎,紧接着情况恶化,大出血严重,医生们全力抢救,但还是没能挽回他的生命。
那会儿,文化大革命已经闹得沸沸扬扬了,程潜呢,多亏了被列进了那个“得好好保护的干部名单”,这才没遭到啥大风波。说到要不要给程潜办个追悼会,大家心里都挺纠结,拿不定主意。
之后,周总理得知了这件事,他打电话过来说:“这事儿没啥好商量的,给程颂公开追悼会还用犹豫啥?必须得开!”
有了周总理的帮忙,程潜的追悼会很快就安排好了,这个事儿由他大闺女程熙来领头操办。
她特别机灵,也很明事理。看到江青来参加追悼会,她心里头就开始七上八下的。
她琢磨着周总理一直以来都特别挂念她和她的家人,于是打算把心里的一些念头记录下来,然后拿给周总理看。
程熙首先提到的是,他们家现在住的房子实在宽敞得过了头,导致家里的各种费用都水涨船高。因为爸爸已经不在了,所以他们打算换个小点的房子住,这样能减轻不少负担。
第二个情况是,她爸已经不在了,而她妈又一直没有上班,所以她特别想出去找个活儿干,好养活家里的弟弟妹妹。
最后一个要求,就是希望能把老爸在世时写的一些诗歌送给主席。他们以前关系特别好,亲如兄弟。这些诗作是老爸留下来的东西,我希望能给主席留个回忆。
周总理看完信,心里头暖洋洋的,很受触动。他就让程熙他们搬家,跟张鼎丞那些老一辈革命家住一块儿,这样大家能互相帮衬着。
但他感觉程熙没必要为工作发愁,国家政府会妥善安排他们一家人的生活。
周总理考虑问题特别周到,他吩咐有关部门,每个月得给程潜的老婆和妻妹送上100块生活费,另外,对那些还没找到工作的小辈们,也给20块补贴,算是帮衬一下。
他还提到,等他们找到工作,那份补贴还是会继续给他们。
程熙嫁为人妇后,周总理仍旧时常惦记着她和她丈夫的日子过得咋样,叮嘱他们,要是生活上碰到啥难题,就直接找党组织帮忙。
程熙每次受到周总理的关照,心里都特别激动,充满感激。一想到总理那些贴心的话,眼眶就不由自主地湿润了,这都是长辈对晚辈深深的关爱啊……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