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法用法基地浮雕墙设计建设:匠心打造宁 以法治符号构筑文化地标

金兰园林景观 2周前 (04-09) 阅读数 1 #推荐

在浙江宁波市学法用法基地展厅入口迎宾区,一座长 6.5 米、高 2.4 米的弧形浮雕文化墙近日正式落成。作为法治文化与艺术设计的深度融合之作,该浮雕由金兰园林景观工程有限公司精心设计制作,以传统泥塑工艺结合现代玻璃钢材质,经仿铜效果处理,将法治精神的庄严性与艺术表现的感染力完美统一,成为宁波市法治文化建设的又一标志性作品。

学法用法基地浮雕墙设计建设 (图1)

弧光映法:立体叙事演绎法治脉络

浮雕整体以弧形造型呈现,既呼应展厅空间的流畅动线,又象征法治文明的历史延续与时代发展。设计中心位置,直径 1.8 米的圆形 “12.4” 法治宣传日标志格外醒目,上方 “国家工作人员法治宣传基地” 鎏金大字苍劲有力,下方天安门城楼的立体剪影庄严肃穆,三者构成浮雕的核心视觉锚点,将国家法治建设的顶层设计与基层普法阵地紧密联结。

右侧区域以 “公平正义”为主题,独角神兽獬豸昂首挺立——作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象征,其炯炯目光与前蹄微抬的姿态,传递出明辨是非、守护正义的深刻寓意;毗邻的长城垛口与中华柱,以简练的线条勾勒出中华文明的坚韧根基,寓意法治精神扎根于悠久的历史传统。左侧则聚焦“法脉传承”,青铜鼎器沉稳厚重,象征法律的权威性;警钟与古代竹简的组合,既呼应“以史为鉴”的警示意义,又展现传统律法文化的典籍渊源。环绕中央的和平鸽群与祥云纹,以柔美的曲线调和刚硬的法治符号,寓意法治文明守护下的和谐愿景;底部的山峦、青松与水纹,则取“山水含德”之意,象征法治精神如自然万物般浸润人心。

学法用法基地浮雕墙设计建设 (图2)

匠艺致精:传统与现代的工艺交响

浮雕的创作过程彰显金兰园林景观的深厚工艺积淀。省级工艺美术大师朱老师亲自操刀泥塑造型,从草图构思到泥稿雕琢,历时 30 余天,每一道纹理褶皱、每一处器物肌理都经过反复推敲,确保历史符号与现代审美的精准契合。翻制阶段采用玻璃钢材质,在保留泥塑细腻质感的同时,赋予作品抗腐蚀、耐候性强的特性,适应展厅长期展示需求;表面仿铜处理通过多层着色工艺,呈现出古朴典雅的金属光泽,使法治符号更具历史纵深感。弧形结构的施工尤其考验技术水准,团队通过三维建模精准计算弧度,确保各部分衔接自然,视觉上形成连贯的叙事动线。

协同共进:全流程匠心铸就精品工程

项目推进过程中,金兰团队与总承包方董总及项目团队保持紧密协作,从方案深化到现场安装,历经 4 轮设计研讨与12次细节调整。董总提出的“突出地域特色与时代精神融合”建议,成为优化设计的重要指引——例如在祥云纹细节中融入宁波地域文化元素,使法治符号更具本土亲和力。施工阶段,团队克服弧形结构带来的安装挑战,通过定制化支架系统确保浮雕稳固性,最终仅用35 天完成从制作到安装的全流程,展现出高效专业的工程执行力。项目落成后,董总高度评价:“金兰团队不仅实现了设计图纸的完美落地,更通过工艺创新赋予法治文化新的艺术表达,为后续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法用法基地浮雕墙设计建设 (图3)

以文化人:法治地标赋能普法新生态

这座浮雕文化墙的建成,不仅是空间美学的提升,更是法治文化传播的创新实践。当参观者步入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法治历史与现代精神的立体对话:獬豸的威严与和平鸽的轻盈、竹简的厚重与弧线的灵动,共同构建起 “传统为根、现代为魂”的视觉叙事,使抽象的法治理念转化为可感知、可触摸的文化载体。正如金兰园林景观项目负责人所言:“我们始终相信,法治文化建设需要兼顾庄严性与亲和力,通过艺术语言让法治精神‘可见、可感、可传承’。”

作为深耕雕塑与景观设计领域十余年的专业团队,金兰园林景观此次在宁波的实践,再次印证了其 “以文化赋能空间,以匠心成就精品”的创作理念。随着学法用法基地的正式启用,这座融合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的浮雕墙,将持续发挥法治文化“窗口”作用,在潜移默化中传递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为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注入持久的精神力量。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金兰园林景观

金兰园林景观

专业从事雕塑、浮雕、景观工程设计与施工的景观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