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名家童祥苓:带着两个儿子开小餐厅,背后的酸楚和艰辛你不知

侯哥谈历史 1天前 阅读数 5 #历史

童祥苓是位广为人知的京剧大师,他的人生道路曲折多难。在那个特殊的岁月里,他经历了不少批斗,还连带影响了两个儿子的未来,让他们在生活中过得挺不容易。

特殊时期过后,童祥苓因为演了京剧电影《智取威虎山》里的主角,被人扣上帽子,说是站在中央某位女领导那边的,结果在上海京剧院里受到了排挤。

童祥苓家的大娃童预鸣丢了工作,他媳妇本来在上海京剧院唱戏,结果也被边缘化,只好待在家里。另一边,童祥苓的小儿子童孝天,过了30岁大关还是单身一个,也在家闲着呢,没工作可做。

为了让俩孩子能填饱肚子,童祥苓早早就把退休手续给办了,拉着两个儿子开起了小饭馆,这背后的难处和苦水,外人压根不知道……

【01】

1991年的时候,童祥苓的小儿子童孝天已经在上海七重天宾馆里开了一年多的电梯。不过,他心底里那个想成为京剧演员的愿望,一直都没有消失过。

童孝天1966年在上海呱呱坠地,模样俊朗,嗓子清亮,天生就是唱京剧的材料。可惜那时候,他爸爸童祥苓碰上特殊时期,受了不少苦。童孝天想去“五·七”京剧班、上海戏曲学校试试运气,看能不能学上几招,结果两次都没能如愿,都被刷下来了。

受到沉重打击后,童孝天整个人都变了样。他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整天闷着不吭声,也不跟外头的人打交道。有人给他张罗相亲的事,他直接回绝,说打算一辈子单着。这事儿让童祥苓心里头别提多难受了,就像被针狠狠扎了一下。

1990年的时候,有热心人给童孝天牵了条线,他去了七重天宾馆干起了电梯工。干满一年,童孝天就跟老爸聊起心事,说自己心里还是惦记着唱京剧这事儿。

童祥苓持反对意见,他觉得儿子能找到份工作挺不容易的,就盼着他能安心干下去,多攒点钱,好早点把婚给结了。

童孝天跟老爸直发愁:“这开电梯的活儿,没啥真本事,说不定哪天就被新科技给顶替了,以后我能干啥营生呢?”

童祥苓最后下定了决心,让儿子辞掉工作,专心开始栽培他。她亲自在家指导儿子练声、唱戏,另外还请来了以前的老同事张金根和齐英奇,来帮他练习戏曲的基本功。

1992年那会儿,童祥苓跑到湖北去表演,他拉着老婆张南云一块儿演了出《坐宫》。这次,他还特意把儿子童孝天给带上了台,让小家伙也过了把演戏的瘾。

童祥苓亲手给儿子上妆,还一遍遍告诉他上台要注意的事儿。这次,童孝天头一回站上舞台表演,他表现得特别沉稳,顺顺利利地把演出任务给完成了。

回到上海,童祥苓立马行动起来,他先去找了上海京剧院的头儿,就是那个院长,后来又去找了二团的负责人,团长先生。他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想给儿子争取个临时演员的位置,好让这小子有机会上台练练手。

对方说等以后有机会再聊这事。没过多久,童祥苓和他爱人被邀请到山东潍坊去表演,童祥苓又带上了儿子一起。当他们要演《坐宫》这出戏时,碰上个突发情况,年轻演员何树嗓子突然不对劲了。童祥苓赶紧跟带队的头儿说一声,然后就让童孝天上去替了他。

童孝天演得真棒,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团里的头头跟童祥苓讲:往后啊,你在家里头教童孝天唱《智取威虎山》里头“少剑波”那段。

【02】

童祥苓心里盘算着儿子能进剧团的事儿,觉得挺有戏,于是整个夏天都宅在家里,手把手地教童孝天唱那出《智取威虎山》。童孝天呢,也是下了狠心要学,一门心思就想着以后能当个正儿八经的京剧演员。

但到了1992年9月份,上海京剧院的头头们通过二团的负责人给童祥苓捎了个信儿,意思是团里打算找个拔尖儿的年轻演员,可不是随便找个啥都不行的。结果人家把童孝天给拒了,还说他啥本事没有,这事儿对童祥苓和他儿子打击可不小。

童祥苓眼含泪光,对儿子实话实说:老爸我没本事,没法给你帮忙,你还是趁早打消这个念头吧。

童孝天把自己锁在卧室里,放着那些让人心里难受的流行曲子,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

童孝天本来性格有了点起色,但梦想一落空,他又变得闷闷不乐了。

更糟糕的是,童祥苓的大儿子童预鸣在工厂丢了工作。他媳妇薛满珍呢,是上海京剧院的一名演员,但因为童祥苓的关系,她在单位被同事排挤,不得已也只能留在家里,没了工作。

童预鸣两口子有了个宝贝儿子,但现在他俩都没了工作,没了收入来源。他们的大儿子童孝天,眼看就要30岁了,还在家里闲着呢,也没谈对象结婚。这样一来,童祥苓和他老婆就得用自己那点不多的工资,养活大儿子一家,还得管着小儿子。

童祥苓心里头一直觉得,俩儿子的未来被自己给耽误了,心里头压了块大石头。他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就一个劲儿地抽着闷烟,有时候烟抽得太猛,眼泪都被呛出来了。

童预鸣丢了工作后,家里就没了钱用,他和老婆老是因为钱的事吵架,最后还闹到要离婚的地步。童祥苓呢,他在外面也没啥人脉,就到处求人,想给儿子找个活儿干,但可惜一直没能找到合适的机会。

童孝天是他家的小儿子,他跟他爸童祥苓讲:“老爸,你能不能帮我找个小店铺租下来?我打算开个小卖部或者文具小店。”

听到那话,童祥苓眼泪哗哗地流。大儿子看着他,提议道:爸,要不咱们自家开个小饭馆算了,这样我和弟弟也都能有个营生干。

童祥苓觉得大娃子的点子挺靠谱,于是就忙活起来,到处去找能开店的铺子。但这开店啊,至少需要5万块的启动钱,可童祥苓手头紧得很,没啥积蓄。没办法,他只能豁出去了,拼命地接演出活儿。

【03】

他每次登台表演,总是套着一件略显褶皱的夹克,主办方的人见状便好奇地问:您日常生活中也是很节俭吗?童祥苓轻轻叹了口气,没有直接回应。

演出时,唱京剧的那些演员,他们拿的钱是最少的,连歌星、影星的三分之一都不到。

1993年春天那会儿,童祥苓接到了上海歌舞团的邀请,跑到苏州去表演。那些大明星们住的都是高档酒店,可童祥苓和他的琴师呢,就被塞到了一个破破烂烂的招待所。那招待所里的被子,又黑又脏,味道还特别大,真是让人受不了。

招待所里头没配洗手间,得下楼才能方便。童祥苓也没法洗澡,就直接在床上凑合了一宿。要不是大伙儿凑钱打算开个小餐馆,童祥苓早就甩手不干了。

童祥苓接了商业演出,这事儿让上海京剧院的领导们在各种会议上没少念叨,说他的不是。到了1993年,童祥苓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提前把退休手续给办了。

之后,童祥苓就全心投入到演出中,拼尽全力积攒起创业的第一桶金。

1994年的时候,童祥苓手头攒了点钱,于是他就到处转悠,想找家合适的店铺。可有的房东一张口,就要一万大洋,直接把童祥苓吓得心里直打鼓。

这家人连着三个月都在忙着找店铺,可是一直没找到合适的。他们四处奔走,看了好多地方,但就是没一个能让全家人都满意的。

新华街道的头头们挺心疼童祥苓的处境,刚好延安西路大桥下有那么一块空着的地儿,居委会之前在那儿搭了个二十多平米的小房子,用来做活动。居委会的大佬们琢磨着,要不就把这小房子租给童祥苓吧。可没想到,周边的邻居们不乐意了,好几户人家都想租这房子来做生意呢。

为了这事儿,居委会好几次把大伙儿叫到一起商量。管事儿的许吉鸣开口了:“各位,别吵了。童老师家里头,他儿媳妇和两个儿子都待业呢,日子过得最紧巴。”

经过一番沟通,童祥苓顺利取得了那间活动房的租用权利。街道居委会看他挺不容易的,就给了他个优惠,每个月只象征性地收他500块钱租金。

装修那会儿,童祥苓一家完全是门外汉。他们琢磨着把厨房弄大点,没想到这竟是违规操作,直接给拆了。到了第二次装修,找的施工队又不靠谱,厨房居然开始漏水。没办法,童祥苓只好再换一家施工队来重做。这一来二去的,总共花了7万多块钱,到最后,童祥苓手头也就剩下一万多点了。

没想到,就在小店打算开张的前两天,小餐馆竟然被车给碰了。还好有热心的街坊帮忙,把撞车那家伙的车牌号给记下了。

刚好,办公室主任是童祥苓的忠实戏迷,两人早就相识。他二话不说,立刻安排人手去修理被撞坏的小餐馆。童祥苓一家也主动加入,伸出援手,还有很多热心的邻居,纷纷过来帮忙搬砖送瓦。

【04】

1994年6月份,小童餐馆的大门敞开了。店内空间不大,总共摆了4张小桌,但其中一张还得兼职当收银台用,所以真正能让客人坐的就剩下3张桌子了,挤一挤的话,大概能坐下14个人。

餐厅边上就是变电站,而且厨房空间有限,炒不了菜,只能简单煮点面条对付一下。

童家分好了活儿:童祥苓得忙活些零碎事儿,比如洗碗洗菜、整理桌子,还有干点杂活;张南云呢,就负责去买菜;煮面条的活儿交给了童预鸣;而童孝天,他的任务是招待客人、端菜上桌,还有收钱。

那时候,童祥苓和他老婆为了避人耳目,在餐馆里头,两人都捂得严严实实的。童祥苓戴着个大口罩,头上还扣着顶帽子,身上穿着的是工作服。他老婆也是一样,全副武装,生怕被人认出来。

一周后,有个女顾客瞅着张南云,突然说道:“哎,您不就是上海京剧院的那位张老师嘛!”张南云一听,脸上刷地一下红了,感觉挺尴尬的。

过了两天,童祥苓突然接到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打来的电话,说他们在上海开了个小餐厅的事儿已经传得沸沸扬扬了,好多听众都好奇,想知道具体情况是咋回事。

童祥苓实话实说为啥开了这家店:我那俩孩子和媳妇都丢了工作,家里快揭不开锅了,我得想办法给他们谋条出路啊。

节目放完以后,童祥苓心里头还琢磨着,大家伙儿指不定怎么笑话他呢。可没想到,大伙儿一个个都来表示同情,还都挺理解他的。童祥苓这一感动,眼泪就止不住地流了下来。

现在情况已经明了,童祥苓和他的老伴就不再刻意伪装,直接用真面目迎接每一位顾客了。

很多京剧爱好者对童祥苓夫妇俩特别有好感,有的人甚至骑着摩托,跑二十多公里远就为了来这儿吃顿面。有的人一看小餐馆里人挤人,干脆就蹲在外头吃。也有人选择端到旁边单位去吃,吃完了再自个儿把碗送回来。

有个小伙子吃了碗面条,里面有肉丝,吃完后他递给童祥苓30块钱,跟他说不用找了,多余的钱就当是买花送他了。童祥苓一听这话,眼眶就湿润了。

1995年冬天,风刮得特别大,把餐厅屋顶的塑料盖子都给吹跑了。童祥苓呢,他绑着根绳子在脚踝上,整个人都趴在掀起的塑料上,小儿子童孝天就在下面紧紧拽着那根绳子,生怕老爸掉下来。这时候,童预鸣也上了屋顶,他拿着木板,一下下地把塑料给钉结实了。看到这一幕,餐厅里的客人们心里都挺不是滋味的。

不少顾客连饭都顾不上吃了,直接站在一旁,忙着递木条、送钉子,看着老艺术家落到这般田地,心里难过得眼泪直掉。

1997年5月份,因为延安西路要搞高架建设,小童餐厅的位置刚好挡道,所以得拆掉。这样一来,童祥苓一家就开始到处找新的地方开店。

跑了一个多月,他们终于在番禺路上瞅见了个小店。那儿的厨房小得很,就3平米,窄得要命,排烟还不给力。童预鸣一钻进去炒菜,就感觉憋得慌,气都喘不过来。

夏天时,他只要在厨房站上五分钟,汗水就把衣服湿了个透。因为天气实在太闷热,再加上工作特别累,童预鸣根本没啥胃口吃饭,整个人很快就瘦了下来,看上去特别疲惫。这让童祥苓好几次都忍不住心疼得掉眼泪。

尽管全家人每天起早摸黑地忙着经营那家小餐馆,但两个儿子辛苦一个月下来,也就只能挣到差不多1000块钱。

在2005年那会儿,事儿可不少。这一年里,许多故事都在悄然上演,虽然没提啥具体名字,但每一幕都挺有看头。生活就像一部未完待续的电视剧,每一天都有新情节加入。人们忙着各自的营生,时间就这么一天天溜走了。虽然平淡,但也充满了各种小确幸。有时候,回忆起那段日子,还是会觉得挺有意思的。

1998年11月份,童预鸣在那个憋屈的小厨房里实在是待不住了。童祥苓见状,就把原来的店给关了,接着在定西路和法华镇路交叉口找了一个新的店面。

这家店足足有100平方米大,但童祥苓一家心里直打鼓,琢磨着交了房租后,到底还能不能剩下点辛苦钱。

经营餐馆难免有些喧闹,结果楼上有些居民心怀不满,竟然暗暗地把挂在店外招牌上的四个大灯全给破坏了。这事儿让童祥苓一家损失不小,算下来得有三百多块钱呢。

有人跟童祥苓透露了是谁搞破坏,但他想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就只好忍气吞声了。

客人里啥人都有,有的人存心找茬,还有人用餐时拿假钱。有的人嫌菜品不合口味,闹着要退。开餐馆最怕的就是闹矛盾,童祥苓和俩孩子只能咬牙忍着,尽量满足那些难缠客人的各种需求。

1999年那会儿,饭店添上了炒菜这道新业务,特意雇了两个大厨,外加一个帮忙切菜的和一个端盘子的服务员。这四个人每个月的工资加起来可不是小数目,结果导致饭店压根就赚不到啥钱。

2000年的时候,童祥苓把餐厅给关了,他那俩儿子呢,也刚好没了工作。

童祥苓在经营餐厅那会儿,最让他觉得开心的事儿,就是小儿子童孝天找到了爱情。原来啊,餐厅对面工商银行有个姑娘叫孔晓瑜,老爱来他们这儿买馄饨吃。

孔晓瑜老妈在医院里养病,她就想着买点馄饨给老妈补补。每次呢,童孝天都会帮她把馄饨打包得整整齐齐,好让孔晓瑜直接提去医院。就这么一来二去的,两个人慢慢就走到了一起,谈起了恋爱。

2000年那年夏天,上海有位姓朱的领导,他召集了上海的老一辈文艺工作者聚在一块儿。童祥苓和他老婆,被安排跟朱领导的秘书坐在了一桌。饭桌上,大家伙儿聊着些家里的琐碎事儿,聊着聊着,童祥苓就忍不住掉眼泪了。他说起大儿子,14岁就去当兵,训练的时候,牙齿被打掉了9颗。前段时间,他带着儿子去医院瞧牙,医生一看,惊讶地说:“哎呀,你这牙成这样,平时怎么吃饭啊?这些年你是怎么熬过来的?”

童祥苓说着,声音有些哽咽:我儿子现在还没找到工作,只能在建筑工地上搬砖扛包呢。

秘书跟朱领导说了童预鸣的情况,朱领导很上心。没过多久,童预鸣就去上海一家国有的宾馆干起了保安的工作。

童预鸣特别看重这个好不容易得到的工作,他在宾馆里入了党,接着就被调去负责物流管理。他整天在办公室对着电脑忙活,干得非常认真,从来都没出过啥岔子。

2000年的时候,童祥苓家的小子童孝天办婚礼了。34岁的他终于有了自己的小家,这事儿让童祥苓和他老伴心里五味杂陈,感慨万千。

大儿子童预鸣和他老婆,在小弟结婚后没多久就分道扬镳了。

这时候,童祥苓和他老伴都快70岁了,身子骨不太硬朗。小儿子童孝天呢,没在外头忙活,主要是留在家里头照顾老爹老妈。

京剧大师童祥苓携手俩儿子,开起了个小餐馆,这一路走来,真是经历了不少说不出的苦楚和挑战,让人心里头直叹气,感慨万千。他们面对的困难,那可不是一星半点,简直就像是一重重的大山压在肩上,让人喘不过气。但童祥苓凭借着对京剧的热爱和对家庭的责任感,硬是挺了过来。他带着两个儿子,一步步地把小餐馆经营起来,这其中的艰辛,只有他们自己最清楚。看到他们现在的样子,再想想他们经历过的那些磨难,真是让人忍不住心生敬意,同时也觉得有些心酸。毕竟,像童祥苓这样的艺术家,本应该在舞台上大放异彩,享受观众的掌声和喝彩,而不是在餐馆里为了生计而操劳。但这就是生活,有时候总是充满了意想不到的挑战和转折。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侯哥谈历史

侯哥谈历史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