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送礼功能,腾讯为何失算?
刚过完春节,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经历?
同事送你一个微信礼物,不是三只松鼠的坚果礼包,就是瑞幸的一张咖啡券。
你在忙了一早上,打开手机一看,有个“请填写收货地址”的提示弹了出来,一时之间,接受还是拒绝成为很大的心理负担。
这种线上送礼的新玩法,虽然看起来很方便,却始终没有成为大家日常生活中的热门话题。
微信送礼功能有哪些“尴尬”点?
不少用户反映,微信送礼这个功能在设计上就有点不合情理。
尤其是,“收货地址”的填写成了让收礼人望而却步的一大障碍。
中国人讲究的是“礼尚往来”和“三辞三让”,送礼是种社交仪式,一来一回间极具文化韵味。
微信送礼却偏偏跳过了这些,直接让人面对一张冷冰冰的输入框,把一切社交礼仪都抛给了收礼人。
这种反人性的设计,使大家在收礼时不愉快的体验大大增加。
腾讯电商梦为何屡次“梦碎”?
腾讯在电商领域的努力不是一天两天了。
从拍拍网、QQ网购到后来更名的微信小店,几乎每一次尝试都没能真正掀起用户的热情。
尽管微信拥有庞大用户基础,电商梦却一直未碎。
许多人关心微信送礼功能,很多时候是因为腾讯的每一次新动向都会让人怀念起当年的“冲劲”。
但现实情况却总是事与愿违,尽管马化腾呼吁各方莫过度吹捧这个功能,还是引发了不小的市场跟风。
以前都是京东、拼多多顺风开道,拓展小程序入口,然后腾讯依靠庞大的流量池来黏住用户。
可在如今各路电商已经血拼得四分天下时,微信送礼的迟缓反应显得难以立足。
除了京东、拼多多全力抢地盘,还有淘宝、抖音等强劲对手虎视眈眈,腾讯在这场马拉松中屡次摔了个跟头。
“好久不见”的社交新尝试能否成功?
尽管微信送礼功能在商务社交上显得冷冰冰,但是它在小范围、同辈朋友间传递情感上却有它的优势。
比如,春节期间,有朋友自发地送瑞幸咖啡券等便宜实惠的礼品,这样既不会造成邀请吃饭的压力,也能传递一份“小心意”。
还有用户在情人节时胆怯告白,送一瓶梅见青梅酒,即便对方不收也不会当面尴尬。
送礼本身成了一种隐性的沟通暗号,“好久没见”不再是简单的问候,而是通过小礼物来提醒彼此“我们该见面了”。
熟人社交电商:微信的创新与挑战年轻人之间不再纯粹通过微信文字进行社交,而是时不时地通过小礼物传达心意,让原本冷清的社交关系有了更多见面的理由。
这其中的经济学道理也很直白,“请喝咖啡”比“请吃饭”消解了很多压力。
在春节期间通过微信送礼购买家庭用品,如三只松鼠的年货套装、王老吉等也是一个趋势。
很多人用它来进行年货采购,微信送礼在量上迅速上涨。
目前,微信生态的优势在于熟人社交与电商购买结合得更加紧密。
比如展示给其他朋友看“谁送了谁什么礼物”,这种人际间的推荐往往更有效。
有用户说,给好久不见的朋友送礼物是一种能量的再次传递,彼此之间的社交联系在礼物交换中变得更有温度。
一场或将持续5年的社交消费商业实验尽管微信送礼功能一度不被看好,但在社交电商的探索上,腾讯依旧不敢停步。
通过这些数据和用户体验的不断摸索,微信送礼功能还是找到了其存在的意义。
这种“代付款”的需求,满满击中熟人社会的痛点。
即便礼物不被收下,送礼行为本身也已经传达出了那份情感。
这种情感的体现往往比礼物本身的价值更重要。
腾讯希望通过5年的持续优化来把微信打造成电商生态的连接器,凭借13亿的月活用户,熟人社交或许能走出一条新的商业之路。
结尾,我们不禁要思考,微信送礼功能能否真正在未来年景中站稳脚跟,为中国人的“礼尚往来”、情感表达找到一个更合适的平台。
至此,从“砍一刀”到兴趣电商,再到现在的社交电商,微信的探索之旅依然有许多故事待续。
对于用户来说,或许在不远的未来,用微信送礼表达心意,能够成为一种新的生活习惯,一如如今我们用微信聊天那样自然。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