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发动机绝密技术,被农村小伙成功攻克
据报道,中国航发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公司的洪家光成功攻克西方长期垄断的技术难题。洪家光1979年出生在辽宁农村,家庭条件很差。父母都是农民,没啥文化,家里主要靠母亲拾荒维持生计,父亲身体还不好。年少的洪家光就很懂事,放学后常去捡废品补贴家用。初中毕业时,因家境贫寒,他放弃读高中,选择进入沈阳黎明技术学校学习机械化修理技术。
在学校里,他对机械技术表现出浓厚兴趣,整天泡在实验室,主动向老师请教发动机构造和原理。同学们放学后都离校了,他还留在学校练习装配、拆卸零件,把课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为节省费用,他选择走读,每天往返要花四五个小时坐公交,可他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复习、学习新知识,一上车就捧起技术书籍阅读。就这样,洪家光在技校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洪家光(资料图)
1999年,从技校毕业的洪家光,凭借优异成绩进入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刚入职时,他被安排在普通车工岗位,每天做着发动机零件加工和简单装配工作。但他把每次任务都当成磨练技术的好机会。有一回,车间接到加工一批高精度零件的任务,工艺特别复杂,他主动向师傅申请参与。师傅一开始有点犹豫,毕竟这任务对技术和工序把控要求极高。可洪家光自信满满,表示会尽全力,有问题也会及时请教。在师傅指导下,他小心翼翼完成每一步操作,下班后还主动加班练习,几个月下来,积累了大量经验,技术水平在车间迅速提升,赢得了工友和师傅们的认可。
2002年年底,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有限公司接到一个紧急任务——加工某一重点型号发动机的核心叶片修正工具金刚石滚轮。这任务难度超乎想象,尺寸公差必须控制在0.003毫米以内,这精度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二十分之一,而当时这项技术被西方国家长期垄断,国内几乎没有成功经验。公司原本打算把任务交给资深工程师,可资深技师也因设备精度不足犯难。就在大家都发愁的时候,洪家光站了出来,主动向领导请缨。领导担心他年轻,缺乏独立完成这种高精度任务的经验,提醒他技术复杂,失败可能性大。但洪家光态度坚决,说愿意试试,就算失败就当再练手艺。
得到领导同意后,洪家光全身心投入工作。他在公司内部四处找文献资料,查阅技术标准手册,还向有经验的老工程师请教。遇到难题,就在现场拿测量工具测试,不成功就从工具上找原因。他不断调整车床转速、刀具角度,一点点优化参数,反复测试。无数次失败的测量结果没让他退缩,他每次都在笔记本上详细记录数据、分析问题。很多个夜晚,他独自留在车间,伴着机器轰鸣声工作。手上皮肤磨起泡、流了血,他简单贴个创可贴就继续。
洪家光(资料图)
经过十多天日夜奋战,他终于成功攻克技术难关,制造出的滚轮成品各项参数全部合格。这一成果不仅震惊全厂,还为中国航空发动机制造业发展开辟了新道路,实现了该核心技术的国产化,节省了大批进口成本,打破了西方技术封锁。因为这次突出贡献,公司成立了“洪家光劳模创新工作室”,让他带领团队继续突破关键技术。
之后,洪家光带领团队在技术创新路上不断前行。比如在提升金刚石滚轮生产效率和工艺稳定性方面,他改进工艺参数,整理出成套操作流程,让每个环节都有标准可依,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省了时间和成本。但过程中也遇到难题,不同材料对温度和压力反应有差异,导致滚轮加工时出现细微变形,影响精度。洪家光没被困难吓倒,他和团队静下心研究材料性能,一个一个调整温度、压力、车刀角度等参数。经过数百次测试,最终完成工艺改进和流程标准化,让滚轮加工精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多年来,洪家光取得了众多成果。他先后完成200多项工装工具技术革新,解决340余项难题。他带领的“洪家光技能大师工作站”成员有16人,近几年解决了百余项生产难题,完成84项技术攻关项目。他个人拥有7个国家发明专利,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因为这些突出贡献,他获得了无数荣誉,2016年获第二十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201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还荣获国家800万元“国家特殊贡献”奖,2018年获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第十四届中华技能大奖,2020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洪家光(资料图)
即便获得这么多荣誉,洪家光依旧坚守在生产一线。他把国家给的800万元奖金大部分投入到工作室设备改进和技术培训中。他常说技术更新快,自己不能落下。为保持技能先进性,他每年参加多个技术研讨会,吸收国内外最新技术理念。如今,他已是公司内外公认的技术标杆,很多年轻人慕名来拜师学艺。
他总是耐心指导,毫无保留地传授技艺和经验,培养出众多优秀技工。在他带领下,工作室持续为国家贡献技术成果,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大国工匠”精神。洪家光从一个农村少年成长为攻克西方发动机绝密技术的大国工匠,他的故事激励着无数人在各自岗位上努力奋斗,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