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四十八岁才起兵,但他48岁以前做的事,颠覆你对历史的认知
老话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可刘邦48岁才起兵反抗秦朝,都到了这把该明白命运的岁数,不禁让人好奇,他之前究竟干了啥?难道一直浑浑噩噩过日子?
要是真这样,刘邦哪能有那般高的成就,还建立起汉朝呢。刘邦能取得高成就并建立汉朝,事实证明并非如此。
事实上,在48岁前,他干的事儿可不容易。毫不夸张讲,没这几十年的沉淀,刘邦日后很难成就一番大事业。那前期的积累,对刘邦的成功起着关键作用。
【少年刘邦的侠客梦】
不少人觉得刘邦出身低微。但并非如此,他家世没那么简单。久远的事难以考证,像说他出身不凡,搞不好是他称帝后给自己增光的说法,毕竟年代太久远,真实情况很难说清。
然而他祖父实打实当过楚国丰邑令,差不多就跟后来的县令一个样。虽说这官位不算高,可好歹家境富足,田产钱财都不缺。
秦把楚灭掉后,刘邦祖父没了官职,他家便成了农户。但不同于普通农户,刘邦家类似地主。普通农户仅有几亩贫瘠田地,他家却有百亩好田,还存些钱,生活相当富足。
别家孩子或许年幼就得为家里出力。可刘邦小时候竟能去私塾念书,要知道那时读书识字花费颇大,有文化的人少之又少。刘邦能念书,足见刘家家底不薄。
刘邦年纪稍长,照理该像哥哥们那般,下田料理家中田地。但他不乐意,心里有自己的念想,十分憧憬游侠生活,渴望能在天下四处游历闯荡。
刘邦那时候极为敬仰魏国信陵君,听闻信陵君四处招揽门客,心生向往,就琢磨着也能投身到信陵君门下,跟随其左右。
在古代,出门可没如今这般轻松便捷。那时出门耗时久,路上花费也多。刘邦一心想追梦,便三番五次求父亲刘太公资助,可每次都被刘太公果断拒绝。
刘太公观念偏守旧,在他看来,靠种地维生才稳当,跑去当门客这种事,咋瞧都不实在。况且,当门客得有本事,他觉着自家儿子没那能耐,种地才是儿子该走的正道。
刘邦执意不肯罢休,一直软磨硬泡。刘太公架不住,只好答应他所求。刘太公心里寻思,就想让刘邦撞回南墙,彻底断了念想,乖乖回家老老实实种地。
刘邦就此开启人生旅程,朝着梦想进发。行进途中,他听闻信陵君已然离世。
转瞬之间,刘邦一下没了主意。他的梦想尚未起步便戛然而止。既已出来,他哪肯轻易回去。经四处打听,知晓魏国的外黄县令张耳,从前在信陵君那儿做过门客,这会儿张耳正学信陵君,大肆招揽门客。
对刘邦来讲,信陵君已无缘得见,没办法,只能降低要求,去会会张耳。毕竟见不到心中最想见之人,见见与他有关联的张耳,也算是一种慰藉。
过了好几年,她才见到张耳。那时刘邦与张耳一碰面就很投缘,刘邦对张耳的本事和见识佩服不已,俨然成了张耳的追随者。张耳瞧着刘邦看事有独特见解还对自己敬重,便用心栽培他。
在张耳身旁,刘邦练出一身本领,学会不少计谋。关键是眼界大开,能从更高角度看事儿。而且刘邦还结识了张耳,楚汉争霸那会,张耳着实给刘邦帮了大忙。
早年读书求学,让他能更高效领会吸收知识。张良愿跟刘邦,关键在于自己一讲,刘邦立马就懂。可要是跟别人说,往往白费口舌。在张良眼中,刘邦就是那个懂他的知音。
从这方面看,刘邦年轻时的这段过往,影响着实不小。它在刘邦的人生轨迹里,扮演着相当关键的角色,对他后来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亭长,不是那么好当的】
秦把魏灭掉后,刘邦和张耳只能分开各走各的路。刘邦回了丰邑老家。可他不想老老实实地种地,估计在外头见了世面,就琢磨着干大事,却又不知从哪下手。刘太公没少骂他,可刘邦还是照旧,不听劝。
秦统一后推行郡县制,在丰邑设亭就得招亭长。那时亭长算吏,可秦的吏和后世不同。秦有点官吏界限模糊,按后世标准,秦的吏就是最基层的官,而且吏下面还有一帮下属。
就拿亭长来说,虽算吏员,却有专属办公地,手底下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为啥呢?因为亭长得管抓盗贼,没足够人手可应付不来。
正因如此,秦朝选亭长条件颇为严苛。其一,得有点家底;其二,身体素质得过硬;其三,还得具备基本的读写能力。
这么挑来选去,整个丰邑能符合条件的人没几个。要知道亭长这活有点危险,那些家境不错的人,谁会乐意去冒这个险呢?
刘太公见刘邦成天窝在家里啥也不干,便让他去应聘亭长。刘邦条件都符合,轻轻松松就被录用,当上了泗水亭长。
按《史记》所记,刘邦做了亭长后,没踏实工作,整天跟各种人混在一起,还常泡在酒馆。他爱喝酒却没钱,只能赊账。好在酒馆老板娘处事灵活,每年年末都把他的欠款一笔勾销。
实际上,刘邦这么做全是为了公事。在古时,酒馆是啥地儿?那可是消息汇聚处。人在酒馆,当地大小事儿都能知晓。而亭长肩负着维护一方的责任,所以了解各类消息极为关键。
常跟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好处不少。一来方便打听消息,能快速知晓有无可疑外来者。二来还能深入了解本地人的本事,一旦有需要,这些人就能发挥作用,帮上大忙。
刘邦对身边共事之人,包括同僚和上司,都热络有加。像萧何与曹参,就和他结下深厚情谊,成为无话不谈的至交好友,关系那叫一个铁。
当亭长那阵子,他结识不少人,对丰邑有本事的人了如指掌。这对他日后起兵反抗秦朝作用极大,毕竟他能起事,靠的正是丰邑这些老相识。
还有个要点得说说,刘邦当亭长那时候,总算寻到了新的人生目标,啥目标呢?就是当上皇帝。
有一回,他受县令差遣,前往秦朝国都咸阳汇报事务。等赶到咸阳城,碰巧赶上秦始皇外出巡游。
刘邦瞧见秦始皇那气派奢华的车队,忍不住感慨:“男子汉就该活得这般风光。”身旁伙伴一听,吓得赶忙伸手捂住他嘴巴,生怕他因这话惹祸上身,连累众人。
打这之后,刘邦就琢磨着咋积攒自己的势力,同时瞅准时机,盼着能实现自己的抱负。
【丢了铁饭碗,未必不是好事】
刘邦当了好些年亭长后,接到个关键活儿,要押着一群囚犯去骊山,给秦始皇修皇陵。
可走着走着,队伍里陆陆续续有人开溜。刘邦心里一盘算,再这么跑下去,估计路还没走一半,人都跑没影了。秦朝法律那么严,到时候自己肯定得倒大霉。
刘邦行事不循常规,直接把余下的囚徒喊过来,说道:“你们都走吧,往后各自谋生去。”
大部分囚徒为人实在。有人就问:“要是咱们都跑了,那当官的可咋办?”
刘邦思索一阵后回应:“丰邑已然没法回去,如今我没别的法子,也就只能寻个山头,当那占山为王的草寇了。”
众人听了这话,纷纷表态:“咱可不是不知感恩的人,大人救了咱的命,这份恩情咱记着呢,往后就跟着大人,听大人吩咐。”
刘邦没多客套,马上扶起众人,说道:“都别见外,往后咱就是兄弟。也别叫什么大人,我年长些,你们叫我大哥就行,准没错。”
大家伙儿同时开口,齐声喊道:“大哥!”
刘邦行事颇有准则,不抢穷苦人家,也不劫衙门中人,专挑那些为富不仁的地主、富户下手。而且他为人仗义,常做善事,因此丰邑不少年轻人都钦佩他,陆续跑来投靠他。
这事儿发生后,刘邦从秦朝小小的亭长一下成了朝廷通缉的要犯。他老婆吕雉也受连累,被县令给抓进牢里。好在后来靠着萧何、曹参等人帮忙周旋,吕雉才最终恢复了自由。
刘邦虽说把安稳差事弄没了,可他手下拉起了一帮死心塌地跟着他的人,在丰邑那地方,名声不仅没受损,反倒更响亮了。这些情况,都为他往后举兵反抗秦朝铺好了路。
在公元前209年,陈胜和吴广于大泽乡发起起义,一下子各地都呼应起来。刘邦瞅准这好时机,在萧何、曹参还有樊哙协助下,先拿下丰邑,随后正式起兵。沛县民众踊跃响应,刘邦迅速占领沛县,自称为沛公,就此开启人生新征程。
不少人疑惑,刘邦出身平凡还被说“好吃懒做”,咋就能战胜众多劲敌,创建汉朝?原因是,刘邦并非表面这般。他过往数十年的沉淀,已让他足以打败当时绝大多数竞争对手。
在众人里,唯有项羽能跟刘邦实力匹敌。但项羽光有武力没智谋,最后只能乌江自刎。而刘邦成功的诀窍呢,就是付出九成九的努力,再加点运气,二者兼备才能成事。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