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师必看!用好AI技术的5条干货,让你的教学如虎添翼

讲师赋能教练蓝西 2天前 阅读数 0 #推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在竞争激烈的讲师行业,掌握AI技术就如同拥有了一把锋利的宝剑,能助你在这片红海市场中脱颖而出。如今,AI早已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高大上概念,它就像曾经的计算机一样,逐渐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要是你还不会用AI,那可就真的out啦,在竞争中很容易就被甩在后面。

作为讲师,我们都希望能给学员提供更优质的教学内容,让自己的课程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而AI恰恰能在这方面帮上大忙。但有些讲师可能会说,自己也尝试过用AI,可生成的东西简直“惨不忍睹”,和自己预期的相差十万八千里。其实啊,这可不是AI的错,大概率是你还没掌握正确使用它的方法。今天,我就结合自己这几年使用AI的实战经验,毫无保留地和大家分享5条干货,只要用好这些方法,让AI为你的教学服务,真的不是难事!

1、固化模式法:让AI工具与指令触手可及

固化模式法,简单来说,就是把常用的AI工具和指令进行固定,这样能大大提升我们的工作效率。

(1)固定常用AI工具

大家一定要把常用的AI工具固定到电脑浏览器的收藏夹栏上。就拿我自己举例,我日常会用到DeepSeek、Kimi、豆包、文心一言、讯飞星火这5个AI平台,我把它们全都固定在了浏览器的收藏夹。这样做的好处可太大了,每次要用的时候,轻轻一点就能快速进入相应平台,就像给这些工具都设置了专属的快捷入口,方便得很!

我不太建议大家把AI工具的地址放在浏览器收藏夹栏的文件夹里。你想想,要是放在文件夹里,每次使用都得多一个操作步骤,得先打开文件夹,再找到对应的工具,这无形中就增加了使用的难度。而每增加一点难度,使用的频率可能就会降低。本来你想着每天用AI来辅助备课、做资料,可每次找工具都这么麻烦,时间一长,可能就不想用了。但要是直接把工具固定在收藏夹栏上,就像把常用的文具放在伸手就能拿到的地方,用起来顺手多了。所以,为了能高效利用AI技术,大家赶紧把常用的AI工具都固定到收藏夹栏上吧,这样每天使用起来都能节省不少时间。

(2)固定常用的AI指令

我习惯把像写小文章、做课程大纲、总结资料等相关的常用指令,都直接保存到微信收藏里。这样一来,每次要用的时候,只要打开微信就能快速找到。大家都知道,准备一次课程可能会用到很多指令,如果每次都要重新输入,那得多浪费时间啊!而且有时候好不容易想出一个特别好用的指令,下次再用的时候却忘记了,多可惜呀!把指令保存到微信收藏,就相当于给自己建了一个随时能用的“指令库”,想用哪个指令,点开微信就能找到。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避免每次都要重新登录相关平台去查找指令的麻烦。很多人觉得使用AI指令麻烦,就是因为每次都要重新找,操作步骤一多,就不想用了。但只要按照我说的方法,把指令固化到微信收藏里,这个问题就能轻松解决。

2、指令汇总储存:让经验重复利用,提升工作效能

当我们在做一些工作,比如研发课程的时候,往往会用到很多指令。假设这次研发课程一共用了50条指令,我们可以把这些指令分门别类地整理到Word文件或者记事本里。这样以后再用到的时候,直接打开文件就能调用。而且下次做类似课程时,这些指令还能当作参考,非常方便。

每一条指令都是我们花费时间和精力想出来的,凝聚着我们的心血,可不能让它们只用一次就浪费了。就像我写文章,会按照月份和年份把文章分类保存,就算网上的文章不小心被删了,我自己这里也有备份,随时能找回来。对于课程开发和授课技巧相关的指令,我也会进行分类整理。这样当我需要的时候,就能快速找到想要的内容。

把指令汇总储存起来,不仅能节省时间,还能让我们在使用AI的过程中越来越熟练。因为每次参考之前的指令,我们都能发现可以改进和优化的地方,让指令更加精准,生成的内容也更符合我们的需求。所以大家在做任何工作时,都要养成保存指令的好习惯,让这些经验成果能反复为我们所用,不断提高我们使用AI的积极性和工作质量。

3、选对AI平台模型:因材施教,物尽其用

接下来,讲讲选对AI平台模型的重要性。不同的AI平台有不同的模型,每个模型都有它擅长的领域。比如说,DeepSeek常用的V3模型就很“聪明”,能解决工作中的很多常见问题,而且特别“听话”,只要你指令明确,它基本都能给出让你满意的答案。但要是用到R1模型,情况就不太一样了。R1模型是深度分析、深度推理的模型,在处理编程编码或者开放性问题的时候,它能给你提供很多有创意的思路和框架。可要是你的指令有很多约束性条件,用R1模型可能就会让你“崩溃”。为啥呢?因为它生成的内容可能和你想要的相差甚远,不是它“能力不行”,而是你没选对模型。

这就好比你让一个擅长自由发挥的员工去做按部就班的工作,他肯定施展不开手脚。所以啊,大家在使用AI的时候,一定要根据不同的任务选择合适的模型。要是你的任务目标明确,有很多具体的约束条件,那就选择普通的模型;要是你只是提出一个大致的目标,想让AI自由发挥,给出一些创新的想法,那就可以试试深度思考的模型。我以前也不懂这其中的门道,总觉得只要用深度思考模型,生成的内容就一定好。结果呢,经常发现生成的东西和自己预期的差别很大,给了很多要求它也“不听”。后来我才明白,选对模型太重要了!只有选对了模型,才能让AI发挥出最大的价值。所以大家在使用AI的时候,可别盲目选择模型,一定要根据任务的特点来挑选,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4、多平台组合使用:博采众长,优化成果

很多讲师在使用AI的时候,可能习惯只用一个平台,比如只用DeepSeek,或者只用豆包。其实啊,真正能熟练驾驭AI的人,往往会多平台综合使用。为啥呢?因为每个平台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把它们组合起来用,就能取长补短。

举个例子,我们可以把同样一条指令,同时发送给5个不同的AI平台,就像给5个员工布置同样的任务。然后,我们仔细阅读分析每个平台生成的内容,把那些离我们预期最近的部分单独复制粘贴下来。比如说,DeepSeek平台生成的内容里,有两句话的观点特别好;豆包平台的某个案例很有参考价值;讯飞星火平台的结尾部分写得非常精彩。我们把这些内容整合到一起,再进行二次加工整理,这样得到的结果,就更有可能符合我们的预期。

要是你只依赖一个平台,很可能它生成的内容虽然有亮点,但整体上却和你想要的有差距。就像投资一样,不能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多平台组合使用,能大大提高我们获取理想内容的概率。所以,大家以后不妨试试多平台组合使用AI,你会发现,原来还能这样“玩”AI,能让它为你产出更优质的内容。

5、漏斗式使用法:循序渐进,精准引导

在处理一项新工作,尤其是你还不太清楚该提什么具体要求的时候,这个方法就特别有用。比如说,你刚接到一个新的课程研发任务,对这个领域不太熟悉,不知道从哪里下手。这时候,你可以先用开放式的深度思考模型。你不用给它太具体的要求,只简单描述一下任务,让它自由发挥,给你生成一些内容。

等你看到这些生成的内容后,心里大概就有底了,知道从哪些方面入手了。然后,你再结合这些内容,给AI提出更具体的要求,这时候就可以换成普通的人工智能模型。就好比漏斗一样,刚开始口子开得很大,收集各种可能的信息;等拿到初步想要的东西后,再把口子收小,进一步明确要求,让AI生成更精准的内容。

有些人在使用深度思考模型的时候,喜欢一竿子打到底,这样可能效果不太好。其实,把深度思考模型和普通模型结合起来用,才是“王道”。先用深度思考模型打开思路,再用普通模型根据你的具体要求进行细化,这样就能得到更满意的结果。

掌握这5个使用AI的方法,能让我们更高效地利用AI技术,让它成为我们教学工作中的得力助手。希望大家都能把这些方法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让自己的课程更精彩,在讲师这个行业里更具竞争力。别再让不会用AI成为你前进的阻碍,赶紧行动起来,拥抱AI,让它为你的教学事业添砖加瓦!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讲师赋能教练蓝西

讲师赋能教练蓝西

二十年专注于培训师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