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名角晚年开面馆,童祥苓的风雨人生路

星闻速溶站 3周前 (03-24) 阅读数 42 #娱乐

在上海静安区某条弄堂深处,一家挂着“童记本帮面”招牌的小店曾让戏迷们瞠目结舌。掌勺的老板,正是当年红遍全国的“杨子荣”扮演者童祥苓。从样板戏顶流到街边摊主,这位京剧名家的跌宕人生,比任何舞台剧本都更具戏剧张力。

2003年清晨五点,64岁的童祥苓准时出现在曹家渡菜市场。这位曾受周总理接见的京剧名家,此时正为面馆采购食材精打细算:筒骨要挑骨髓饱满的,雪菜须选宁波慈溪的嫩尖。

面馆开业初期,常有戏迷对着价目牌唏嘘:“杨子荣的‘打虎上山’一碗才卖八块?”他却笑呵呵系上围裙:“童家秘制辣肉浇头,保准比威虎山的野味香。”

时针拨回1968年,34岁的童祥苓在《智取威虎山》片场刷洗着三百人的碗筷。因姐姐童芷苓被划为“右派”,他这个男主角白天拍戏,晚上要接受劳动改造。

零下十度的摄影棚里,他借刷碗的热水暖手,却因指节冻僵摔碎餐具,被罚三天不准吃饭。妻子张南云偷藏饭团送来时,发现他正对着结冰的水缸练眼神——那是“杨子荣”乔装土匪时的关键戏份。

1935年天津童家大院,五岁的童祥苓踩着板凳偷看兄长排戏。这个京剧世家最小的孩子,七岁便能将《四郎探母》整本背下。

马连良初次见他演《空城计》,惊叹“诸葛亮的羽扇该换童子拿”,亲自为他改制了迷你版鹅毛扇。1950年代在上海,童家兄妹同台堪称梨园盛事,大姐童芷苓的《锁麟囊》,四哥童寿苓的《长坂坡》,配上幺弟的《定军山》,戏票黑市价炒到十倍仍供不应求。

1970年电影《智取威虎山》爆红时,童祥苓却在家中黯然神伤。因特殊身份,他不能出席任何宣传活动,两个儿子在学校被喊作“黑五类”。

妻子变卖嫁妆维持生计,最艰难时全家分食一个烤红薯。1990年代剧团改制,他提前退休只为给下岗儿子腾编制,花甲之年重新扎起围裙,从唱念做打改练揉面剁馅。

2023年的重阳节晚会,88岁的童祥苓带着00后武生重现《打进匪巢》。年轻人惊叹老艺术家腾空劈叉的功底,却不知这身功夫是在面馆练就——每天和面三小时,相当于打两百套云手。谢幕时他特意展示特制厚底靴,鞋帮处隐约可见“童记面馆”logo,那是晚年自创的防滑设计。

如今在抖音拥有百万粉丝的“童老爷子”,常晒出与妻包饺子的日常。面案上醒着的面团,与妆台上珍藏的髯口相映成趣。当网友问及人生感悟,他舀起一勺浓油赤酱的浇头笑道:“唱戏要字正腔圆,过日子得五味调和。”那些在灶台边悟出的人生哲学,或许正是他能将“杨子荣”演活的深层密码。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星闻速溶站

星闻速溶站

星闻速溶站 娱乐独家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