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震和谭震林有矛盾,可1967年开会批谭时,王震却选择仗义执言

我是洋洋 2周前 (04-29) 阅读数 94 #推荐

王震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是一位杰出的军事指挥官,其才能备受认可。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时,最初的方案是授予15位将领大将军衔,王震名列其中。然而,经过全面评估后,最终决定将大将军衔授予10人,因此王震被授予上将军衔。这一调整反映了当时对将领资历、贡献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量。王震虽然未能获得大将军衔,但他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卓越贡献是毋庸置疑的。

在军衔评定结果公布后,徐海东和许光达两位将领都表达了谦让之意,主动提出希望降低自己的军衔等级。有意思的是,他们不约而同地向组织推荐了王震,建议由王震来担任大将一职,自己则愿意调任较低的军衔。这一举动体现了两位将领谦逊的品格和对同僚的认可。

许光达曾这样评价王震:“王震同志立下赫赫战功,在湘鄂赣地区高举旗帜,在南泥湾开垦荒地;他南征北战,令敌人闻风丧胆,率军挺进新疆,取得了辉煌战绩。”这番话充分表明,王震的功绩是实实在在、无可置疑的。

王震的为人同样值得称道。在工作中,即便遇到争执和分歧,他从不记仇。面对他人陷入困境,他不仅不会趁机打压,反而会顶着压力,坚持公正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即便面对彭德怀的频繁批评和谭震林仅给予他名义职务的情况,他依然选择了坚持己见,这种不畏权势、坚守原则的做法,最终为他赢得了广泛的尊敬。

彭德怀脾气急躁,与同事相处时常常言辞激烈,几乎每个人都曾被他训斥过。其中,王震被批评的次数最多,这一点彭德怀本人也承认。

在解放战争期间,王震担任第一野战军的重要职务,直接受彭德怀指挥。由于两人长期共事,接触频繁。王震性格耿直,从不盲从上级,因此与彭德怀之间经常发生争执,几乎没有消停的时候。

1948年8月,在壶梯山战役中,王震率领的第二纵队承担了主要进攻任务。彭德怀未提前通知,直接来到前线指挥部视察。这一举动让王震既惊讶又担忧,他试图劝说彭德怀离开,但未能成功。无奈之下,王震故意激将道:"彭总,您是不是对我的指挥能力有所怀疑?"

彭德怀这位久经沙场的将领,一眼就看穿了部下的用意。他坚持留在前线,直到壶梯山战役胜利结束才动身返回。在归途中,彭德怀进行了深刻反思:王震是出于对我的关心才这样做,我却不理解他的好意,反而经常责备他,这确实是我的不对。作为上级,我应该更体谅下属的良苦用心。

彭德怀于1947年开始主抓西北战场的军事指挥工作,但在1950年就因朝鲜战争调离了该岗位。尽管他在西北地区任职仅三年,却给王震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这段短暂的共事经历,让王震对彭德怀的军事才能和领导风格有了深刻的认知。

1959年,彭德怀因为一封信陷入了困境。当时,原第一野战军的许多干部,包括贺龙在内,都认为彭德怀的说法有些言过其实。

在小组讨论中,王震主动发言表示,由于他在解放战争期间与彭德怀共事较久,因此有资格发表看法。他认为,彭德怀在西北地区的工作中始终遵循中央的指示,没有出现任何原则性错误,对全国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抗美援朝期间,彭德怀的表现更是彰显了其作为民族英雄的地位。

在那个时代,能说出这样一番坦率的话,确实不容易。当时的社会环境复杂,大多数人选择明哲保身,敢讲真话的人少之又少。而这段话却直指问题核心,毫不避讳,展现出了难得的勇气和担当。即便面对可能的风险,说话者依然坚持表达真实想法,这种态度在当时的氛围中显得尤为珍贵。这不仅体现了个人品格的高尚,也从侧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特点——敢于直言的人往往需要承担更大的压力。

如果支持彭老总可能掺杂了个人情感,那么王震为谭震林说话则纯粹出于公心。两人在革命时期几乎没有共事过。

在红军时代,王震的主要活动区域是湘赣苏区,随后他跟随红二方面军踏上了长征之路。与此同时,谭震林主要在福建一带参与战斗,之后他留在苏区,经历了长达三年的艰苦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期间,王震指挥八路军120师,主要任务是守卫陕甘宁边区,而谭震林则在新四军活动,主要负责江南和华中地区的战斗。到了解放战争时期,王震的战场转移到了大西北,谭震林则继续在华东地区作战。两人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有机会见面,但这次接触并不愉快。

1955年,王震患了一场重病,手术中切除了近三分之一的胃部,经过近一年的休养才逐渐康复。身体刚恢复不久,中央就任命他为农垦部部长,具体职责还需等待进一步指示。当时,谭震林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分管农业工作,王震的职务直接由他领导。

谭震林考虑到王震刚康复,不宜过度劳累。出于对他健康的关心,谭震林安排了一些轻松简单的任务给王震。然而,这种安排却让王震感到不满。

王震一向注重实际行动,即使健康状况不佳,他依然坚持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他认为,那些琐碎的事务是对时间和精力的浪费。

谭震林起初并不了解王震的为人,而王震也没能明白谭震林的良苦用心。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之间的矛盾逐渐加深。到了1964年,谭震林干脆给王震安排了一个有名无实的职位,不再让他参与实际工作。这一举动无疑进一步恶化了两人之间的关系。

1967年怀仁堂风波后,谭震林的处境变得艰难,不少人开始对他进行批评。有人试图拉拢王震,希望他能发表言论,进一步扩大影响。然而,出乎意料的是,王震被逼上台后,只简短地说了七个字:“谭震林不是叛徒。”

这番言论显然与会议氛围格格不入,立即引发一片骚动。面对众人的质疑,王震不得不再次发声,语气依旧坚定:毛主席明确指示,老同志不能被全部否定,你们这是在质疑主席的决策吗?

看到王震沉默,大家虽不再追问,但心中难免不快。很快,一些心怀不轨的人开始针对王震,使他陷入困境。好在毛主席及时介入,确保了王震的安全,使他免受重大打击。

谭震林听说王震在会议中的举动后,心里既觉得过意不去,又充满感激。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的关系日益亲密,最终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友。

王震最初的名字是王正林,后来在革命时期,一位游击队的政工干部建议他改名。干部说“王震”这个名字既响亮又容易记住,张贴布告时能引起轰动,还能震慑地主的民团。于是,王正林便改名为王震。有趣的是,他的原名和谭老板的名字非常相似,或许正是这种特别的巧合,让两人从最初的矛盾逐渐走向了和解。

王震将军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边疆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当时新疆地区尚未开发,他率领建设兵团深入当地进行垦荒和农业种植,成功建立了一系列新兴城镇。为了确保建设兵团能够长期驻守新疆,他多次返回内地,积极动员青年前往新疆参与建设。

新疆建设兵团刚成立时,连同家属和后勤人员总共才10万出头。在王震将军的持续推动和动员下,这个数字到1966年飙升至148万。人口增长对维护地区稳定至关重要,王震将军在这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特定历史阶段,社会秩序出现动荡,1975年3月,中央政府决定取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编制。王震对此深感惋惜。1981年,他前往新疆考察,目睹大量土地荒芜。返回后,他多次向中央提出建议,最终在邓小平的同意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得以重建。

回顾历史发展,王震将军的决策显得尤为关键且富有远见。他的战略眼光不仅准确把握了当时的局势,还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一举措充分体现了他的智慧和预见性,令人由衷赞叹。王震将军的深谋远虑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贡献和影响力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学习。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我是洋洋

我是洋洋

我是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