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熙凤得了血山崩,用人参,请太医,喝宫廷补品,为何还治不好?

小涵读书 4天前 阅读数 71 #推荐

红楼梦故事:鸳鸯探病识隐疾,凤姐强撑伏病根;夜查园中逞威仪,血崩榻上显颓势。

在《红楼梦》第七十二回中,鸳鸯察觉到王熙凤“声色怠惰”,趁着午休前去探视,从平儿口中得知她“经血淋漓不止”这一隐疾。

《红楼梦》第七十四回里,王熙凤带领众人夜查大观园后,回到屋内安歇。

“谁知到夜里又接连起夜数次,下体血淋不止。”

“到了次日,便觉得身体极度虚弱,起身时头晕目眩,支撑不住。”

这些细节表明,平日里强悍的王熙凤最终还是病倒了。

王熙凤身为荣国府的顶梁柱,她病倒之后,荣国府采取了哪些措施为她治病呢?

1.延请太医

王熙凤卧病在床后,荣国府的首要举措便是请太医上门诊治。原文记载:

太医前来为其诊脉后,当即立下药案,写道:“诊得少奶奶心气不足,虚火乘脾,皆因忧劳过度所致,以致任脉受损,胃虚土弱,不思饮食。今姑且采用升阳养荣之剂。”写罢,便开出几味药名,不过是人参、当归、黄芪之类的药剂。

据《神农本草经》记载,“调经养荣丸”中的阿胶具有良好的止血功效,能够滋养阴血;当归乃是补血活血、调经止痛的重要药材,它可使血液运行通畅,既能补血又能行血,避免因瘀血阻滞而加重病情;人参更是名贵的滋补之品,大补元气,补脾益肺,能够增强机体抵抗力,助力王熙凤恢复体力。

“调经养荣丸”凭借多种名贵药材,从根源上调理王熙凤的身体,有效控制血山崩的病情。

2.薛宝钗仗义购参

在配制药物过程中,王夫人发现人参短缺。

依照药方需求,配制“调经养荣丸”需二两人参,这本非大数目。然而,贾府库存人参“虽多,皆成朽糟”,无法使用。

关键时刻,薛宝钗挺身而出,凭借薛家广泛的商业人脉,成功购得 “上好人参”,暂时缓解了燃眉之急。原文如下:

“姨娘且住。如今外头售卖的人参质量不佳。即便有完整的一支,商家也会截成两三段,镶嵌上芦泡须枝,掺杂均匀后售卖,难以辨别好坏。我们铺子常与参行交易,如今我去和母亲说,让哥哥托伙计与参行协商,让他们兑二两未加工的原枝好参过来。咱们多花些银子,也能买到优质的人参。”(《红楼梦》第七十七回)

3.贾母暖心赐物

王熙凤病倒,贾母心疼不已。

在关怀王熙凤的过程中,贾母有两次暖心之举。

第一次是赏赐稀粥。

《红楼梦》第七十五回中,贾母用餐时欲饮稀饭,尤氏赶忙捧上一碗红稻米粥。贾母接过,浅尝半碗后,便吩咐道:“把这粥送给凤哥儿吃。”

红稻米,堪称米中珍品,极为罕见。

《红楼梦》第五十三回里,庄头乌进孝前往宁国府送年货,其中便有此米。

贾蓉急忙展开礼单查看,只见上面写道:“……御田胭脂米二石,碧糯五十斛,白糯五十斛,粉粳五十斛,杂色粱谷各五十斛,下用常米一千石。”

此处提及的“御田胭脂米”,正是红稻米。

据清代刘廷玑所著《在园杂志》以及《顺天府志》记载,胭脂米乃康熙帝于丰泽园御田所种植的玉田稻中的优良品种,故而也称作“玉田米”,专供宫廷内膳使用。

贾母第二次关怀王熙凤,是赐予人参。

《红楼梦》第七十七回中,王熙凤配药急需人参。王夫人无奈之下,亲自向贾母求助。贾母赶忙命鸳鸯取出昔日剩余的人参,竟还有一大包,皆是指头粗细的上好参品,贾母随即称出二两交予王夫人。

4.王熙凤的病最终治好了吗?

荣国府上下为治疗王熙凤的病症费尽心力,若能持之以恒地进行治疗,王熙凤的病情本应能够治愈。

然而,随着贾府的日渐衰败,王熙凤的命运也急转直下。

按照王熙凤的判词所述,贾府遭抄家之祸,陷入绝境。贾琏借机发难,以王熙凤不能生育为由,将她休弃。

依据《红楼梦》第七十二回中鸳鸯对平儿所说“我姐姐不是害这病死了”的预言,失势后的王熙凤,“血山崩”旧疾复发,病情恶化,最终“流血而死”。

王熙凤的“血山崩”源于“虚火乘脾”,实则是在权力重负下女性生命力的慢性损耗。

清代医家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中指出:“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恰恰揭示了荣国府医疗体系的根本矛盾——用参芪续命、以御田胭脂米养身,看似周全的治疗却忽略了“守神静养”的养生要义。

贾母所赐御米越是珍贵,越凸显出贵族女性沦为家族门面维系工具的可悲境遇。即便有薛宝钗机智化解人参困境,终究无法治愈礼教枷锁所带来的心灵创伤。

这给予当代女性启示:

健康管理应以“守神养气”为重,切勿如王熙凤般“机关算尽”而透支元气。

正如《丹溪心法》所言:“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现代职场女性尤其需要铭记,真正的健康并非依赖名贵补品的堆砌,而是在于张弛有度的生活节奏。唯有构建包含生理调养、心理疏导、权益保障的三维健康防线,方能在事业征程中守护生命的本真之光。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小涵读书

小涵读书

撰写读书写作体会,发表不一样的见解;写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