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出差一周花费50000元,财务不愿给报销,隔天老板把财务开了
在快节奏的商业环境中,出差早已成了许多职场人的家常便饭。而出差报销,更是许多公司里绕不开的敏感话题。谁该花,花多少,是否合理,常常成为财务与业务部门之间的“拉锯战”。
林珊是我们公司市场部的高级经理,工作能力强,谈判风格干练利落。她手上一直负责几个关键客户,业绩年年领先,深得老板器重。
本月初,公司接到一个来自东南亚的大客户项目邀约,对方提出希望实地考察我们在当地的合作资源,并安排多轮面对面的商务交流。这个客户一旦签约,合同金额将超过2000万元,对公司来说意义重大。
老板在会议上直接点名林珊负责此行,并表示:“尽全力拿下,不要心疼成本。”
林珊当机立断,带着两名助理立即启程。她的行程几乎排得满满当当——拜访客户总部、安排商务晚宴、协调翻译与接待、预订高端会场、准备礼品与资料……她负责的,不仅是谈判本身,更是整个“攻坚战”的氛围营造。
一周后,林珊带着合同归来。项目签订成功,客户甚至决定将后续两个子项目一并交由我们承接。整个市场部一片欢腾。然而,就在大家都准备为她庆功的时候,报销风波却悄然爆发。
林珊将出差期间的各项花费整理成报销单,总金额为50480元。费用明细清晰,包括机票、住宿、商务接待、翻译服务、用车等。但财务主管老魏在审核时,皱起了眉头。他说:“公司规定出差标准每天不超过1500元,你这个平均每天7000多,差太远了,我没法批。”
林珊解释:“这是老板亲口授权,我也不是乱花,客户的高管都是要级别对等的接待标准,否则根本坐不到谈判桌上。”
老魏却态度强硬:“口头授权不算。没有书面批示,我就不能通过。”他甚至表示,如果林珊坚持报销,公司将重新审查她的出行安排是否存在“浪费”或“报假账”的嫌疑。
林珊当场气得脸色发青。当晚,她给老板发了一封邮件,附上了全部发票和行程记录,并附言:“若公司对我不信任,我可以考虑不再参与类似项目。”
老板收到邮件后,直接召开临时高层会议。会上,他语气严厉:“我们公司请员工拼命跑业务,不是让他们回来被怀疑和刁难的。如果财务只看数字,不看价值,那我留他还有什么意义?”
随后,老板正式宣布解除财务主管老魏的职务,并责成人事部调整出差报销制度,允许特批项目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林珊不仅顺利拿到报销款,还被提升为市场副总监,全面负责外贸项目的拓展工作。
在职场中,制度是保障,但不该成为压制价值创造的工具。林珊的故事,是很多业务人员的真实写照:在外奔波拼命拿单,回头却栽在报销上。
如果你是林珊,你会如何面对财务的拒绝?你觉得老板的做法果断合理,还是过于感性?欢迎在评论区说出你的观点——你站的是“制度”的一边,还是“价值”的一边?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