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岁婆婆独自面临麦收,儿子在外地引争议

暖念如初 2周前 (03-21) 阅读数 15 #情感

“你妈累倒了,你负责!

”一句怒吼打破了出租屋的平静。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又是什么让一位妻子对自己的丈夫说出这样的话?

故事的主人公刘女士和丈夫原本与许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一样,为了更好的生活背井离乡。

留下独自一人在老家的婆婆,支撑着这个家庭最后的完整。

刘女士和丈夫的相遇颇具戏剧性。

一次去镇上的路上,刘女士的电动车坏了,正巧碰上同路的丈夫。

热心的丈夫帮助她修好了车,一来二去,两人互加微信,从陌生人变成了恋人。

他们的爱情故事简单而纯粹,也得到了双方父母的祝福。

婚后,为了追求更高的收入,两人决定外出打工。

初到外地,租房的逼仄和生活的压力并没有消磨他们的热情。

不久,他们的儿子出生了,喜讯传回老家,婆婆也特意赶来照顾刘女士坐月子。

产假结束后,由于公公身体不好,婆婆无法继续在外照顾孩子,无奈之下,孩子只能送回老家,由婆婆一人抚养。

婆婆就这样开始了既要照顾年幼的孙子,又要照顾生病的公公,还要操持农活的艰辛生活。

每到农忙时节,丈夫都会回老家帮忙收割庄稼。

几年后,公公去世了,刘女士和丈夫曾提议接婆婆一起生活,但考虑到租房的局限性以及生活成本,婆婆婉拒了,选择继续留在老家。

随着孩子到了上学的年纪,为了孩子能够在当地顺利入学,刘女士和丈夫决定买房。

当他们将这个想法告诉婆婆时,婆婆毫不犹豫地拿出了自己的养老钱——8万元,支持他们买房。

这份无私的付出让刘女士深受感动,也更加珍惜和婆婆的感情。

婆婆不仅勤劳善良,还总是为他们着想,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有了婆婆的帮助,他们顺利地买下了房子。

孩子也如愿在当地上了学,他们再次邀请婆婆同住,但婆婆仍然选择留在老家,继续耕种着那片土地,说是想多挣些钱帮他们还房贷。

婆婆的辛勤和付出,刘女士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时间一年年过去,婆婆也渐渐老了。

以前,她提水做饭总是麻利轻快,如今却变得步履蹒跚。

去年过年回家,刘女士注意到婆婆明显苍老了许多,提一桶水都显得费劲。

那一刻,刘女士的心酸涩不已,她意识到,婆婆真的老了。

今年麦收季节,婆婆提前打电话让丈夫回去帮忙。

丈夫却以工作忙为由拒绝了。

他已经习惯了城市的生活,对农活产生了排斥心理。

几年没做过农活的他,早已忘记了田间劳作的辛苦。

得知丈夫的决定后,刘女士非常生气。

她深知婆婆的身体状况,如果不是真的干不动了,是不会轻易麻烦儿子的。

而自己因为工作和照顾孩子的原因,也无法抽身回去帮忙。

她对丈夫的冷漠和不负责任感到失望,于是,她冲着丈夫吼道:“把你妈累倒,你负责!

丈夫被妻子突如其来的怒吼震住了,他这才意识到自己忽略了母亲的衰老和不易。

或许在他的潜意识里,母亲仍然是那个无所不能的超人。

他默默地拿起电话,告诉婆婆他会回去帮忙收麦子。

电话那头,婆婆的声音充满了欣慰和喜悦。

挂断电话后,刘女士和丈夫商量,明年把老家的地租出去,把婆婆接到城里一起生活,让她安享晚年。

丈夫表示同意,并答应这次回老家后就和婆婆商量。

父母总是能敏锐地察觉到孩子的成长变化,而子女却常常忽略了父母的衰老。

在子女眼中,父母就像一座大山,永远坚实可靠。

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无人可以幸免。

为人子女,应当多体谅和照顾父母,让他们老有所依,安享晚年。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孝敬父母不能等,不要等到想孝敬的时候,父母却已经不在了。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压力下,我们该如何平衡工作与家庭的责任?

又该如何在追求自身幸福的同时,兼顾父母的养老问题?

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暖念如初

暖念如初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