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人既没朋友又不喜欢“合群”,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如今,“不合群”仿佛成了年轻人的新标签,像是一种另类的潮流配饰。
其实,这看起来冷漠,其实是太清醒。不是不合群,而是不愿浪费时间在无效的热闹里。
那些热衷凑热闹的,天天群里哈哈哈,私下里却互相拉黑,虚伪得像塑料花,笑得再艳也没半点真情。
不合群的人,多半不是怪,而是太明白了:在这社会里,混圈子不如混实力,热脸贴冷屁股,不如自己一身轻。
01
嫌烦。
大多数社交,不是交流感情,是较劲儿。
有些人一见面就开启“打压模式”,夸张点说,像是把别人当成沙包练拳。
你随便说个近况,他们立马接话:“我谁谁早就怎么样了。”
你考了个证书,他们冷笑:“现在这个也不值钱。”
这种社交,说白了,就是一场无声的斗争。
我听说过一个例子,有人每次家庭聚会都能被搞到胃疼。
什么都能被拿来比较:谁家孩子升职了,谁又买了车。
那些人像是随身带了个排行榜,嘴巴就是数据分析师,专门盯着你排第几。
更可怕的是,有些人专门盯着他人情绪下手,嬉皮笑脸背后藏刀,能把一个原本好心情的晚上,搅和得比失恋还难受。
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宁可一个人宅着,也不愿走进“火药味”聚会。
毕竟,谁没点尊严,不想活得像人样。
02
忠于自己。
人到中年,最贵的不是房车,是情绪稳定。
别人的评价、虚情假意、你追我赶——这些都太费神了。
现实就是:白天为了生活低头弯腰,晚上还要强颜欢笑去迎合别人,那不是社交,是内耗。
说到底,现代人的崩溃,大多不是工作压垮的,是“社交压力”吞掉的。
有个朋友,经济独立后,社交全线清零。
不是孤僻,而是明白了一个道理:讨好别人不如好好哄自己。
他说,只有一个人吃饭、一人遛弯的日子,才是真正的自由。
以前为了不冷场,话题都要过滤三遍。现在只想说:“我困了,拜拜。”
活得真实点,不用考虑别人的玻璃心,不用跟风攀比,不用强颜欢笑。
说白了,这年头最大的清醒,是你终于知道:圈子不重要,心情才重要。
03
对社交无所谓。
有些人看待社交,跟看路边广告一样:亮是挺亮的,真要靠近了,全是套路。
他们不是社恐,也不是高冷,只是看穿了这个名为“人脉”的骗局。
比如那个在二线城市做设计的小哥,下班回家,关上门,世界就安静了。
泡个脚、追部剧、和家里猫打闹一会儿,比那些强颜欢笑的聚会实在多了。
他试过去酒局,结果一晚喝三瓶还得听人吹牛讲投资,回家胃疼三天,连朋友圈都不敢点赞。
现实就是这样,社交太多,是种消耗;不社交,反倒轻松得像退休。
你不求人,不欠人,日子就像打理得好的阳台植物,不多水也能开花。
很多人,其实只是累了。在这世界上能让人心安的,不是饭局上的寒暄,而是深夜的自由和平静。
谁规定人生一定要热闹收场?
有时候,一个人看书听雨,也比坐在KTV尬聊有意义得多。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