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度新时代青年先锋奖获得者李剑秋:潜心钻研攻克磷化工难题
“得知获奖的那一刻,内心无比自豪。在科研工作中,我们常常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这个奖就像一束光,让我们前行的道路更加明亮,让我更加坚信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是有价值和意义的!”
4月30日,李剑秋获评2025年度新时代青年先锋奖,记者在贵阳龙洞堡机场见到刚刚从北京领奖回来的李剑秋,他的激动和兴奋之情仍然不减。

从北京领奖回到贵州的李剑秋。
“此次获奖,让我更加坚定了在磷石膏综合利用这条道路上继续探索和前行的决心,也让我感受到自己肩负的责任更加重大。”李剑秋说。
现任贵州川恒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膏技术部总监的李剑秋,是贵州省“最美科技工作者”“黔南州第六批州管专家”,15年来,他在产学研岗位上兢兢业业,运用自己过硬的专业技术,带领团队致力于解决磷化工大宗固废磷石膏及尾矿综合利用难题。
“磷石膏是磷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工业副产品,长期以来,磷石膏的处理一直是行业面临的难题。我们团队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开发出一系列磷石膏综合利用的新技术、新工艺,实现‘变废为宝’!”

李剑秋在办公室。受访者供图
说起自己和团队的成绩,作为团队技术带头人的李剑秋不禁又自豪起来,“例如,我们通过技术创新,有效降低了磷石膏中有害物质的含量,使其能够作为矿井充填用胶凝材料、生态修复材料被大规模应用。同时,我们还开展磷石膏高质化利用研究,生产高品质的建筑材料。”
2015年,李剑秋团队利用半水磷石膏作为胶凝材料,胶结二水磷石膏、尾矿等固废回填采空区进行充填采矿,成功实现矿山采空区回填及露天采坑生态修复治理,其技术不仅使矿石采出率稳定达到85%以上,更能让磷石膏综合利用率达100%。
同时,李剑秋团队也参与了多项磷石膏综合利用相关标准的制定工作,为行业的规范化发展提供了依据。2019年10月,川恒股份和北京科技大学共同开发的“半水磷石膏改性胶凝材料及充填技术”通过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专家组一致认为该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为磷化工企业解决了磷石膏利用难、矿山企业充填成本高两大难题,对绿色矿山建设和磷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如今,李剑秋已开展多项省部级课题项目研究,先后发表论文14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7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参与编写国家标准4项、团体标准2项。

李剑秋在实验室带领团队年轻人开展分析检测工作。受访者供图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青年一代应该勇于担当,积极投身于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环境保护等各个领域,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此次获评新时代青年先锋奖,对李剑秋是荣誉,更是动力。他告诉记者,身为新时代青年,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关注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需求,将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努力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未来,我将继续在磷石膏综合利用领域深耕细作,争取更多的科研成果。同时,我也希望能够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为行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对于整个磷石膏综合利用领域,我期望能够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和社会关注。”
李剑秋说,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逐渐认可,磷石膏综合利用产业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他也希望能够通过自己团队的技术突破与各方共同努力,将磷石膏综合利用产业打造成一个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新兴产业,为贵州磷化工注入科技动力,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资源循环利用作出更大的贡献。
记者手记
“实验组注意观测酸液的浓度、温度变化,要注意详细实时记录核心指标,进行比对……”
身穿白色的科研服,在各种实验装置间来往穿梭,对各种研究数据进行观测记录,这样的场景,是李剑秋和他的研发团队熟悉的日常工作节奏。而默契协作,也是不断突破创新的重要原因。
“优秀的团队是出成果的基础保障。日常工作中,大家总是集思广益,一有想法马上和项目组沟通实施验证,经过激烈交流讨论,综合各自的想法对研究进行改进,许多难题都是这样得以解决。”李剑秋说。
研发工作中,李剑秋不仅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更致力于提升团队整体科研水平。通过组织学术交流、联合高校和企业培养人才等方式,为团队成员搭建了广阔的成长平台,吸引了20余名磷化工优秀人才加入,打造了一支技术过硬、富有创新精神的科研团队。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向颖羿
编辑 胥芬芳
二审 施昱凌 李劼
三审 闵捷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