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思念能寄明信片,我们为何突然集体破防了?

萧鹤临 1个月前 (04-06) 阅读数 2 #推荐

一场关于思念的集体仪式

清明假期第三天,人民日报微博发起话题#如果能用思念寄张明信片#,瞬间引爆全网。网友纷纷晒出珍藏的老明信片、手写信,甚至有人翻出二十年前的车票、电影票根。有人写下“今早晾衣服时,雨突然下大了。

我站在阳台看雨帘,恍惚瞧见您举着黑伞从菜场回来”,有人画下“楼下那棵正在盛开的玉兰树”,字句间全是化不开的思念。

这股热潮背后藏着令人心酸的现实:我们正经历一场“情感饥荒”。当微信消息秒回成为常态,短视频刷到指尖发麻,人们反而更渴望一种“慢表达”——手写明信片、车票根、老照片,这些带着体温的旧物,成了对抗数字冷漠的武器。

书法报社发起的“手写明信片互赠”活动,一周内收到上万份投稿,有人寄出写给去世亲人的信,有人给二十年未见的老友寄去车票,甚至有人把明信片贴在墓碑前,让风替自己读完未尽的话。

态度/观点:我们到底在怀念什么?

1. 手写明信片是数字时代的“情感防弹衣”

你有多久没收到过手写信了?不是微信里转发的电子贺卡,不是快递盒里塞着的印刷卡片,而是沾着墨香、留着折痕、可能还有涂改痕迹的纸片。

李静凤寄给友人的明信片上写着古风诗句,雷超荣从西班牙寄回的卡片印着斗牛场剪影,这些字迹歪斜的卡片,比任何表情包都更有杀伤力。

为什么我们破防了?

因为手写明信片自带“笨拙的真实”。它需要你静下心来选纸、研墨、落笔,甚至要忍受写错字涂黑一片的尴尬。

这种“低效率”恰恰成了最奢侈的仪式感——你愿意为一个人花半小时写一张卡片,本身就是一种告白。就像网友说的:“手机里存着1000张照片,却找不到一张敢发给父母的。”

2. 明信片背后是“被加速时代抛弃的深情”

看看我们现在的沟通方式:

• 微信:已读不回是常态,聊天记录三天一清

• 朋友圈:精修九宫格配鸡汤文案,点赞之交遍天下

• 短视频:15秒刷完别人的热闹,自己的生活只剩碎片

而一张泛黄的明信片,可能藏着这样的故事:

张明翻出2007年周继中寄来的明信片,上面印着黄石的风景。

他说:“那时候没有快递,等一封信要提心吊胆好几天。现在每天收几十个快递,却再没等过让人心跳加速的东西。”

3. 明信片复兴是场“情感反叛运动”

当AI能写诗、ChatGPT能写情书,我们反而更珍惜手写的笨拙。就像《圣诞节的回忆》里写的:“她给我做风筝,不是因为我想要,而是因为她想做。”手写明信片的价值不在于传递信息,而在于传递“我在认真对待你”的态度。

看看这些震撼的数据:

• 某二手平台“怀旧明信片”搜索量同比暴涨300%

• 北京798艺术区开设“明信片邮局”,日均接待超5000人

• 00后开始流行“死亡明信片”:把想对逝者说的话写成卡片,和骨灰盒一起埋葬

结尾:让思念成为照亮现实的微光

当我们谈论明信片时,本质上是在谈论如何对抗遗忘。那些被精心保管的车票根、老照片、明信片,都是时光的琥珀,封存着最鲜活的情感。

不妨问问自己:

• 你手机里存着多少句“改天约饭”,却再没约过的人?

• 你相册里有多少张合照,却想不起对方现在的模样?

• 你有多久没认真写过“见字如面”这四个字?

或许我们该重新捡起明信片,不是为了复古,而是为了证明:在这个万物皆可数字化的时代,有些东西永远不该被替代——比如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比如等待一封信的忐忑,比如“见字如晤”四个字背后,那份笨拙却滚烫的真心。

互动话题:

你最想寄一张明信片给谁?是远行的父母、久未联系的老友,还是素未谋面的偶像?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萧鹤临

萧鹤临

愿每次相遇都是久别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