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万彩礼闹剧:中式婚姻的 "死结" 如何解开?

机灵小不昸 2天前 阅读数 19 #社会

假期本是喜事扎堆的日子,河南信阳淮滨县谷堆乡的这场婚礼却闹得沸沸扬扬。接亲现场,新娘的哥哥突然爬上婚车,以 "没收到彩礼" 为由阻拦车队离开。新郎带着新娘好不容易钻进车里,却被家属围堵,甚至有人躺到车头前阻拦,现场一度混乱不堪。

这场闹剧的起因并不复杂:新郎按照约定将 18.8 万元彩礼转账给新娘个人账户,可女方家属坚持要现金支付到娘家。双方僵持不下,最终惊动了警方。经过调解,新郎额外支付 3 万元购置嫁妆费用,这场闹剧才得以收场。淮滨县官方通报中提到,新娘哥哥的行为已被训诫,当地还召开专项会议推进移风易俗。

淮滨县是河南信阳下辖的农业县,总人口 54 万,2024 年 GDP 为 267.47 亿元,在全省县域经济中排名靠后。这样一个普通县城,为何会发生如此戏剧性的事件?

原来,当地彩礼习俗由来已久。根据河南省高院发布的典型案例,淮滨县类似的彩礼纠纷并不少见。2023 年陈某诉张某婚约财产纠纷一案中,男方支付彩礼 12.8 万元,最终因婚约解除,法院判决女方返还 12 万元。另一起案件中,男方支付彩礼 28.8 万元及其他费用,最终法院酌定返还 30 万元。这些案例显示,彩礼金额普遍在 10 万 - 30 万元之间,远超当地年均可支配收入。

更值得关注的是,彩礼的流向往往成为矛盾焦点。在此次事件中,新郎将彩礼转给新娘个人账户,而女方家属坚持要现金到娘家,这种分歧折射出传统习俗与现代金融方式的碰撞。正如《中国妇女报》评论指出,彩礼本应是新人小家庭的启动资金,却被某些家庭视为 "敛财工具",甚至引发亲情破裂。

彩礼纠纷频发,背后是多重因素的交织。从经济角度看,淮滨县 2024 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 1.8 万元,18.8 万元彩礼相当于普通家庭 10 年的收入。这种高额彩礼不仅加重男方家庭负担,还催生了 "因婚致贫" 现象。

从文化层面看,传统观念中 "彩礼 = 诚意" 的思维根深蒂固。河南省高院在典型案例中明确指出,彩礼应回归 "礼" 的本质,而非 "财" 的交易。但现实中,部分家庭将彩礼作为女儿 "身价" 的象征,甚至出现 "明码标价" 的现象。

法律层面同样面临挑战。虽然《民法典》明确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但实际操作中,彩礼返还比例、支付方式等问题仍存在争议。河南省高院通过发布典型案例,明确了彩礼返还的考量因素,包括共同生活时间、过错程度等,但如何平衡习俗与法律,仍是难题。

对比西方婚恋模式,或许能为破解彩礼困局提供新思路。在西方国家,父母对子女的经济支持多在婚前完成,比如支付大学学费、资助购房首付等,而非在婚礼上一次性支付高额彩礼。这种 "提前赠与" 模式,既避免了婚礼现场的金钱纠葛,也让年轻人更早学会独立理财。

《Die with zero》一书中提出的 "死前归零" 理念,也值得借鉴。作者主张在子女最需要资金的阶段(如大学毕业、结婚、生育)给予支持,而非等到自己晚年再遗赠财产。例如,父母可以在子女结婚时提供购房首付,而非一次性支付彩礼,这样既能帮助小家庭起步,又能避免因彩礼归属引发的矛盾。

淮滨县这场闹剧虽已平息,但类似问题仍在各地上演。要根治彩礼陋习,需多管齐下:

制度引导:参考河南省高院的做法,通过典型案例明确彩礼返还标准,加大对借婚姻索取财物行为的打击力度。同时,将移风易俗纳入村规民约,对 "零彩礼"" 低彩礼 " 家庭给予表彰或政策倾斜。

观念革新:加强婚恋观教育,引导年轻人树立 "重感情、轻财物" 的价值观。淮滨县在事件发生后召开专项会议,推进移风易俗,正是积极的尝试。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机灵小不昸

机灵小不昸

聚焦热点时事,幽默语言点评,带你速览天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