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多年前射出的子弹,正中特斯拉眉心
比亚迪的“兆瓦闪充”的最大受害者已经出现,在比亚迪发布会后,特斯拉股价一夜蒸发2828亿元。目前其股价较去年12月的高点已是腰斩状态。
刨除马斯克的“自作”成分,特斯拉下滑的原因,其实早在2018年他自己就已经道破了。彼时马斯克反驳巴菲特的“护城河理论”,认为如果企业对抗外敌的唯一壁垒就是“护城河”,是坚持不了多久的,真正重要的是创新节奏,这才是保持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如今,多年前射出的子弹正中眉心。特斯拉曾引以为豪的快充和自动驾驶,在疾进狂飙的中国友商面前,已经黯然失色。年后比亚迪开启的“全民智驾”时代,让高阶智驾大有白送的趋势,相比之下,国内“阉割版”FSD超6万的订阅费怎么看都像智商税;姗姗来迟的焕新版Model Y充电速率仍是9年前的水平,最高只有175千瓦,让拥趸们集体破大防,难怪特斯拉销量一蹶不振。
无奈之下,特斯拉中国推出了为期一个月的FSD免费体验活动,以期快速优化模型提升智驾体验;全新Model Y也给出了优惠政策,后驱版车型享购车3年0息或5年超低息政策,虽然特斯拉降价的心不诚,长续航版还涨了1万元,但这毕竟是上市交付才20多天的新车,这么快就上促销手段可是前所未有的。
当然,受伤的不只特斯拉,在比亚迪宣布将向行业开放“兆瓦闪充”技术后,连锁反应便开始了。发布会第二天,换电赛道的两大玩家宁德时代和蔚来宣布联手,宁王还投资了蔚来,原先的竞争对手突然成了盟友,这一时间节点可谓微妙。
比换电选手更有危机感的,还是燃油车。随着高压平台加速普及,油电在补能层面实现平权,燃油车将进一步失去市场。如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所说,“燃油车的未来仅剩情怀”。
1、智电时代生存之道:要么拼创新,要么拼价格笔者从年后比亚迪放出的两个大招中,窥见了汽车行业未来的竞争趋势。首先,大厂的突破性技术和爆款产品,对市场的导向作用越来越大,也愈发立竿见影。就像此次,业界普遍认为,“兆瓦快充”将让整个行业从“续航竞赛”转向“补能效率竞赛”,具备全栈自研能力的厂商,会加速高压平台布局以跟上技术潮流。
这种风向突变的情况在过去的汽车行业是很罕见的,更像是科技圈的风格。遥想燃油车时代,一个涡轮增压发动机,从首次上车到真正普及前后经历了40年,如今,无论是增程、闪充、自动驾驶,还是某个全新品类和用车场景,只要有一家扑上去并得到市场认可,很快同类产品就会铺天盖地。
有媒体同行感叹,现在做汽车太容易“打脸”,因为风向变得太快,很多时候都是猝不及防的。
在日新月异的智电时代,车企的生存之道,要么像马斯克先前说的,保持高速创新节奏,以引领者的姿态牢牢掌握定价权;要么快速跟进,在把体验做得更好的同时,还得把价格拉得更低。
然而,这两条路其实殊途同归。
2、拼技术or拼价格,其实殊途同归
都说汽车正身处百年未有大变革之中,所谓变革,即汽车由传统工业产品向智能科技产品蜕变的时期,几乎所有过去的技术、经验、方法论都被颠覆了,需要另起炉灶,从零开始。这给了后来者异军突起,改写市场格局的机会。
但现在同样是泥沙俱下的混沌时期,技术未成熟,前路不清晰,考验着企业的洞察力和前瞻能力。而且随着智电汽车的竞争驶入深水区,不仅对单一技术的深度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愈发考验企业的综合实力。
像自动驾驶,追上了“端到端+VLM”,又来了VLA;除了算法,还要有充足的算力和数据支撑,甚至还要涉足芯片等硬件领域;去年拼无图和开城,今年就升级为了D2D、L3……
每一项都是真金白银的投入,理想汽车每年仅在智驾算力集群上的花销就达到10亿美元左右。华为在智能汽车领域每年投入研发费用超100亿元,其中约70%~80%投入了智驾板块。
这还仅是汽车智能化的一小部分,如今想要在市场上占据优势,三电、智能化哪一项都不能差,只有少数头部企业能支撑全栈自研,中小企业难以望其项背。
未来车市的马太效应会越来越强,大企业家底雄厚,可以全面发力,有更多的试错机会;中小企业资源有限,只能毕其功于一役,赌错了直接淘汰出局,即使赌对了,也很难长久保持领先。最典型的例子是,小鹏刚推出530千瓦5C超充,没几天就被比亚迪翻倍的1000千瓦10C闪充碾压。
如果无法做到技术上的持续领先,那么拼价格行不行呢?残酷的现实是,长远看中小企业也没有取胜机会。因为大厂具备更大的成本优势,即便赔本卖,大厂也比小厂亏得起。
业界推断,接下来2~3年将是淘汰赛的决战期。几乎可以肯定,“黑马”的神话不会再上演了。
3、汽车产业重回“大一统”,合得好才能活得好
古人早有智慧,天下大势分久必合。无论是中国还是全球汽车行业,经过群雄逐鹿的变革期后,都会走向“大一统”。
在内燃机时代,欧美日等老牌汽车市场,都出现过类似的洗牌。以美国为例,维基百科显示,1900年至1929年是美国汽车产业的爆发式增长阶段,其间诞生了几十家汽车企业,但经过不断的淘汰,重组,收购,最终只剩下了通用、福特、克莱斯勒3家车企。更有统计称,美国至今已倒闭了约1500家车企。
如今进入智电时代,全球汽车产业又迎来了新一轮洗牌。而中国汽车起步较晚,没来得及在燃油车时代完成整合,现在合二为一。不久前,国家的顶层设计已经释放出明确的信号,重组合并,用一套方案解决所有问题,是未来的大势所趋。
那些还未实现转型的传统车企,靠内驱力显然不足以完成蜕变,应尽快合并,一方面可以增加抵御变革的筹码,平摊新技术高额的研发成本,减少同类企业竞争带来的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也借助合并的大动作,迫使内部革除积弊,脱胎换骨。
还有那些体量有限,尚未实现盈利的造车新势力,最好也趁自己还值钱的时候找棵可以依靠的大树。后续的竞争逻辑都是大力出奇迹,“白手起家做大做强”的窗口期已经关闭了。
以目前的形势判断,未来欧洲市场会是2+2的局面,即大众和Stellantis两大汽车集团,与梅赛德斯-奔驰和宝马。美国为特斯拉、福特和通用三足鼎立。日本则是丰田,日产和本田能否完成合体蜕变还有待观察。至于国内,一只手也应该数得过来,谁能留在桌上,屏幕前的你觉得呢?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滴汽车立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