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剧圈 “C 位收割机”:自编《四郎探母》爆火,帝王角色焊在身上
在京剧发展的漫漫星河中,张二奎无疑是一颗耀眼夺目的巨星。他不仅凭借独特的表演风格在戏曲舞台上大放异彩,还为京剧的形成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那个时代戏迷们心中当之无愧的顶流。
张二奎出生于 1814 年,自幼便对戏曲展现出浓厚的兴趣。当时的京城,戏曲氛围浓厚,各大戏班争奇斗艳,这为张二奎提供了绝佳的成长环境。他常常穿梭于各个戏园子之间,如痴如醉地观看演出,暗自模仿演员们的一招一式、一唱一念。他天赋异禀,拥有一副高亢嘹亮、底气十足的好嗓子,吼起腔来,恰似惊雷滚滚,震撼人心,因此得了个 “时尚黄腔吼似雷” 的美誉。
张二奎的形象条件也十分出众,身材魁梧的他气宇轩昂,面如冠玉,自带一股雍容华贵的气质。这独特的外形条件,让他在饰演帝王将相这类角色时,无需刻意雕琢,便能将角色的威严与气魄展现得淋漓尽致。他往舞台上一站,仿佛真的帝王亲临,“一经袍笏登场,俨如王者”,让台下观众瞬间入戏。
最初,张二奎以票友身份在和春班客串演出,谁也没想到,他这一登台,便如同平地一声惊雷,震撼了整个京城戏曲圈。他在《取成都》中饰演刘备,高大的身材、端庄的扮相,加上那极具穿透力的唱腔,将刘备的王者风范展现得入木三分,观众们被他的表演深深吸引,一时间,张二奎的名字在京城戏迷中口口相传。由于太过痴迷戏曲,他甚至因为以票友身份客串演出,违反了清政府不准在朝为官者粉墨演剧的规定,而被革职。但这并没有让他放弃戏曲,反而促使他下定决心,正式 “下海”,全身心投入到京剧表演中。
张二奎在演唱上自成一派,他大胆创新,在唱、念中破例运用京音京韵。要知道,当时徽调、昆曲、汉调等戏曲的语音较为晦涩难懂,而张二奎的这一创新,让京剧的发音更加顺畅易懂,一下子拉近了与北方观众的距离,使得京剧更接地气,深受京城百姓喜爱。他的唱腔少花腔,虽平直却激越,具有极强的穿透力,尤其受到京城年轻观众的热捧,当时就有 “年少争传张二奎” 的说法。他还创造了重气喷字的唱法,对重点唱句的最后一二字,以十足的气息喷出,却又不动声色,听来干净利索,格外痛快淋漓,后来老生演唱讲究用的 “喷口” 便来源于此。
在剧目方面,张二奎也有着卓越的贡献。他亲自动手编戏,对应四喜班的拿手戏《雁门关》,编演了至今仍在舞台上大放光彩的《四郎探母》。此外,他还编过连台本的《彭公案》和清代时装戏《永庆升平》,并在《恶虎村》中扮演黄天霸,展现了自己多面的表演才能。他的代表剧目众多,《金水桥》《打金枝》《大登殿》等剧中,他饰演的帝王角色深入人心;《取荥阳》《五雷阵》《取成都》等剧目,也充分展示了他深厚的表演功底。
张二奎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他的表演上,还体现在他对京剧传承的贡献上。成名后的他自立 “忠恕堂”,广收弟子,以 “玉” 排名,培养出了杨玉楼(杨月楼)、俞玉笙(俞菊笙)等优秀的京剧人才,为京剧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咸丰皇帝也是个戏迷,听闻张二奎的大名后,特地将他与余三胜、程长庚召进宫,让他们同台演出《战成都》。张二奎饰演刘备,余三胜演马超,程长庚扮刘璋,这场演出堪称京剧界的 “神仙打架”,三位大师各展神通,将京剧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也让京剧在宫廷中站稳了脚跟,进一步扩大了影响力。
然而,天妒英才,张二奎的舞台生命并不长,1864 年,他便离开了人世。但他留下的艺术财富却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矗立在京剧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他创立的 “奎派”(又称 “京派”),在京剧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表演风格、创新精神,一直影响着后世的京剧演员。每当人们提起京剧的辉煌历史,张二奎的名字必然会被深情地传颂,他就像一颗闪耀的星辰,照亮了京剧前行的道路 。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