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草台班子:简雍、孙乾和麋竺,实则代表了情绪、名望和黄金
大家好,我是黑白说历史。
提及蜀汉集团的优秀人物,我们往往绕不开这样的常规思维:武将,关张马黄赵、魏延、王平、姜维,文官,卧龙凤雏、法正、蒋琬、费祎、董允。
然刘备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草台班子,他们三人也算是撑起了刘备的乱世霸业。
简雍、孙乾和麋竺,这三人,有什么值得称道之处呢?
简雍:刘备的“损友”,乱世中的一抹诙谐若论刘备集团中资历最老者,非简雍莫属。此人乃涿郡同乡,与刘备总角相交,情谊之深,甚至早于关羽、张飞。史载简雍“性简傲跌宕”,行事不拘礼法。即便在刘备身侧,他亦敢伸足侧倚,与旁人对话时独占一席,懒卧而谈。
这般做派,若换作诸葛亮,必斥其无状;但刘备却纵容如常,甚至与其共论“黄段子”,史书直言“先主大笑”——这般场景,恰似今日老友相聚,插科打诨间尽显亲密。
简雍的“不正经”,实为刘备团队早期的一剂良药。彼时刘备辗转流离,兵不过千,地无一寸,帐下文武多如流星,唯简雍始终相随。他的存在,让刘备在刀光剑影中仍能保有人情温度。
试看一例:学士许慈、胡潜因典籍注解争执不休,竟至拳脚相加。刘备不怒反笑,命优伶扮作二人模样,于宴席上戏谑模仿。席间,简雍拊掌大笑,法正击节叫好,唯诸葛亮蹙眉不语。这般不拘礼法的氛围,恰是刘备早期团队的生存之道——在生死边缘,规矩远不如士气重要。
简雍若生于太平年岁,或许只是乡野间的闲散浪子;但乱世之中,他的诙谐豁达,却成了维系主臣情谊的纽带。
直白点讲,简雍能给刘备集团带来足够的情绪价值。
孙乾:名士光环下的“隐形支柱”与简雍的市井气息截然不同,孙乾是正史盖章的“廊庙之材”。他师从经学泰斗郑玄,北海孙氏更是名门望族。黄巾军过其乡里竟绕道而行,袁绍、朝廷争相征辟,足见其声望之隆。
这般人物若投曹操,必列九卿;若归孙权,可掌州郡。然孙乾却选择追随兵败汝南、寄人篱下的刘备,此中抉择,耐人寻味。
建安五年(200年),刘备被曹操击溃,狼狈投奔袁绍。彼时孙乾以使者身份穿梭于袁绍、刘表之间,凭其名士风度,硬是为刘备争得喘息之机。
刘表致信袁谭时,特提“与刘左将军、北海孙公佑共论此事”,将孙乾与刘备并称——若无这块“金字招牌”,刘备恐难在荆州士族中立足。
惜乎天不假年!刘备入蜀之际,孙乾溘然长逝。若他多活十载,或能与诸葛亮共制《蜀科》,成为律法奠基人;又或如许靖,以清流之名镇抚益州士族。
史书留白处,恰见历史残酷——乱世从不等候迟暮的英雄。
麋竺:散尽家财的“天使投资人”当刘备困守小沛,士卒“饥饿自啖”之际,麋竺携两千门客、黄金亿钱踏雪而来。这位徐州巨富“僮客万人,赀产钜亿”,富可敌国。陶谦为拉拢麋氏,授其别驾之职;曹操得徐州后,许以太守高位。
然麋竺竟弃滔天富贵,死随刘备——即便亲弟麋芳日后献城降吴,亦不改其志。
麋竺的投资眼光堪称毒辣。建安元年(196年),刘备接掌徐州,实则空壳一座,强敌环伺。麋竺却将全部身家押注于此,更将妹妹嫁与刘备(即麋夫人)。此举不似吕布反复,不类张邈犹疑,倒有吕不韦“奇货可居”之魄力。
后刘备称帝,麋竺位在诸葛亮之上,此非酬功,实为铭恩。
然命运弄人。麋芳叛变致荆州倾覆,关羽授首,麋竺自缚请罪。刘备却道:“弟之罪,非兄之过。”仍待以宾客之礼。麋竺次年郁卒,传奇终以悲剧收场。
后人读史至此,难免扼腕:若麋氏兄弟同心,蜀汉国运是否另有一番光景?
结语:草台班子的生存智慧简雍、孙乾、麋竺,恰似刘备集团的“三足鼎”:
一个提供情绪价值,一个输送政治资本,一个填补财政窟窿。
他们没有诸葛亮“隆中对”的宏图,没有关羽“威震华夏”的武勇,却用各自的方式,在刘备最脆弱的岁月里,托起一方霸业的雏形。
读《三国志》至蜀汉先主传,总见“败绩”“奔走”之词。
然细观简雍之诙谐、孙乾之清誉、麋竺之豪掷,方知刘备真正的资本,从来不是城池兵马,而是这群愿与他“从幽州被揍到益州”的痴人。
难怪,蜀汉会是三国之中,最具浪漫主义色彩的。单单这三个“小人物”,已然是浪漫得无以复加了。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华阳国志》)
诸位看官,你认为简雍、孙乾和麋竺,在蜀汉集团中的作用如何?
欢迎评论区煮酒论英雄,友善交流!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