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参议院曝惊天程序漏洞,杜特尔特被捕竟是“非法绑架”?
3月11日,菲律宾前总统杜特尔特在马尼拉被警方逮捕,24小时内被秘密押送至荷兰海牙国际刑事法院。这场号称“国际司法行动”的抓捕,却在三周后被菲律宾参议院揭穿,所谓“红色通缉令”竟是伪造,整个行动涉嫌违反菲律宾宪法,将国家主权拱手让渡给外部势力。
菲律宾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主席伊梅·马科斯在3月27日公布调查结果:ICC对杜特尔特的逮捕令从未经过菲最高法院审查,警方执行抓捕时也未履行国内法定程序。
更关键的是,国际刑警组织并未正式发布红色通缉令,ICC仅以“扩散通报”要求成员国配合,而这类文件不具备强制执行力。“这根本是绑架!”伊梅·马科斯在记者会上怒斥,“菲律宾何时成了海牙的附庸?”
2016-2022年,超6000名涉毒人员死亡,ICC于2024年以“反人类罪”对其立案。杜特尔特在听证会上强硬表态:“我绝不道歉,一切为国家利益。”但ICC绕过菲律宾司法体系直接行动,引发主权危机。
马科斯政府试图借ICC清除政敌,却触发民意反弹。马尼拉街头连续爆发示威,民众要求释放杜特尔特。分析指出,此次事件意外激活“同情票”效应,杜特尔特长女萨拉领导的“反马科斯联盟”支持率飙升,可能在中期选举中对总统派系形成碾压优势。
菲律宾高等法院已受理杜特尔特子女的回国申请,其律师团队正以“管辖权争议”和“程序违法”发起反击。若9月23日ICC听证会前未能翻盘,这位79岁的前总统或面临终身监禁。
3月28日,美国防长赫格塞思访菲,宣布在吕宋岛部署第二套“堤丰”中程导弹系统,射程覆盖南海争议水域。此举被解读为打压菲国内亲华势力,杜特尔特执政期间曾冻结美菲《访问部队协议》,转而与中国达成价值240亿美元的基础设施合作。
中国外交部明确否认“庇护杜特尔特”传闻,但杜特尔特被捕恰逢菲现任政府南海挑衅升级。观察人士认为,美国正通过军事捆绑重塑菲律宾战略方向,而杜特尔特案或成东南亚地缘格局的转折点。
这场风波暴露ICC行动准则的致命缺陷:在未获当事国司法授权下跨境执法,等同于践踏国家主权。菲律宾宪法学者指出,ICC规约第12条允许在“本国不作为”时介入,但菲司法部早在2023年就向ICC提交了针对禁毒行动的调查报告,所谓“司法真空”并不存在。
随着中期选举临近,菲律宾正站在十字路口:是任由外部势力切割司法主权,还是重拾独立外交路线?答案或将改写整个亚太的权力版图。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