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深圳V2G车网互动看国产SiC模块在双向充电桩应用的市场潜力
深圳近期开展的全国最大规模车网互动(V2G)实测活动(覆盖760个充电场站、1.7万车次),不仅验证了V2G技术的规模化可行性,还揭示了国产SiC(碳化硅)功率模块在双向充电桩领域的巨大市场潜力。以下从技术需求、政策驱动、市场前景及挑战等角度展开分析:
高效率与高功率密度要求深圳实测中,莲花山超充站实现了兆瓦级V2G反向放电(单日放电量超1.3万度),而比亚迪纯电动重卡单次放电量高达300度23。此类高功率场景需要充电桩具备更高的电能转换效率和热管理能力。SiC模块相较于传统硅基器件,具有更低的开关损耗和耐高温特性,可显著提升充电桩效率(例如支持800V高压快充,功率达350kW),满足V2G对快速充放电的硬性需求。
双向能量流的适配性V2G要求充电桩支持电能双向流动,而SiC模块因其高频开关能力,更适合双向拓扑结构的设计。例如,南方电网在实测中应用的全液冷超充技术,依赖高效功率器件以应对高负荷场景。国产SiC模块若能在这一领域突破技术瓶颈,将直接受益于V2G充电桩的普及。
政策催化行业爆发中国四部门近期发布的《关于推动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推广V2G技术,并提出通过电价激励、市场机制创新等措施推动产业发展。2025年中国充电桩市场规模预计突破1800亿元,其中V2G充电桩占比将显著提升。政策红利为国产SiC模块提供了规模化应用的窗口期。
国产供应链的成本优势目前全球V2G充电桩市场头部企业,其技术路线逐步转向国产化。国产SiC模块若能在良率和成本控制上优化(如持续降低SiC晶圆成本、提升封装工艺),将比进口产品更具价格竞争力。例如,2024年全球V2G充电桩市场规模达2.81亿美元,中国占比显著且增速领先CAGR 29.3%,本土化生产可进一步压缩供应链成本。
三、技术突破与市场应用的协同效应技术成熟度提升深圳试验中,充电桩已实现全自动充电(80秒完成)、远程调控及兆瓦级放电,表明相关技术进入实用阶段。国产SiC模块厂商若适配主流充电桩方案,将加速市场渗透。
场景化应用的扩展潜力除乘用车外,商用车如重卡和储能场景的V2G需求增长显著。大功率商用车充电桩对SiC模块的需求更高,而国产厂商在定制化方案上更具灵活性,可针对不同场景优化模块设计。
技术壁垒与可靠性验证SiC模块的长期可靠性(如高温下的稳定性)仍需验证。深圳实测中,充电桩需在极端天气下应急保供,这对模块的耐久性提出更高要求。国产厂商需加强与车企、电网企业的联合测试。
国际竞争与专利布局国产厂商需突破专利封锁,同时提升芯片性能(如持续优化器件底层工艺、功率模块可靠性设计)以应对国际竞争。
五、结论与展望深圳V2G试验的成功,标志着中国在车网互动领域已进入规模化落地阶段。国产SiC模块凭借政策支持、成本优势和本土化服务能力,有望在双向充电桩市场占据重要份额。未来3-5年,随着V2G充电桩渗透率提升(预计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达19.8亿美元),国产SiC模块企业需聚焦以下方向:
技术迭代:开发适配800-1200V高压平台的模块方案,提升功率密度;
生态合作:与充电桩厂商、电网企业共建技术标准;
产能扩张:抓住海外市场机遇(如欧洲V2G政策加速),布局全球化供应链。
关键数据支持:到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达4378万辆,车桩比优化至2.2:15,而V2G充电桩的规模化应用将进一步推动SiC模块需求增长,预计相关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超30%。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