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社区科普大学2025年开学典礼暨第二课堂活动在临潼区举行

临潼融媒 2天前 阅读数 0 #推荐

4月2日,西安市社区科普大学2025年开学典礼暨第二课堂活动在临潼区举行。

活动中,西安市科协对2024年度西安市社区科普大学13名优秀学员代表、12名教学点优秀管理者代表、9名优秀管理者代表、10名优秀讲师、12个先进教学点代表、3个先进分校等进行了表彰,并为9个新创建教学点授牌。

“社区教学点在课程设计上,以广大居民的需求为核心,设计对应课程,不断创新形式,增强科普知识的吸引力。”西安市社区科普大学教学点优秀管理者代表临潼区骊山街道北关社区党委书记赵晨旭说,接下来,北关社区将继续与辖区内的学校、企业、个体经营户等合作,邀请各领域的人才走进社区,为居民们普及基础、前沿科技知识,并搭建平台,以科普手段助力基层治理。

在特色科普活动展示环节,科普沙画《中国科技发展之路》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生动地展示了中国科技的辉煌历程和巨大成就;科普剧《同福客栈的航天梦》展示了中国探月工程的成就,激发了大家对航天科学的兴趣与热情;朗诵《以学术为生命,以教育为使命》讲述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房喻潜心科研四十载,用“中国制造”打破技术垄断,自觉践行、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感人事迹。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规定,每年的几月为全国科普月?”

“9月。”

为提高公众对科普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现场还特别增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知识有奖竞答环节,吸引现场不少群众踊跃抢答。

“什么是时间?”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主任、陕西省科学院院长张首刚做了题为《把时间掌握在自己手里》的科普报告,从时间频率的科学原理出发,回顾了时间测量方法的发展历程,阐述了时间的内涵与特性。“看似最为公平的时间,也会被‘卡脖子’。”张首刚说,作为授时人,将继续赓续红色血脉,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老一辈科学家精神,坚持自主创新,铸就更加精准的“中国时间”。

随后,与会人员一起前往中国军工文化科技主题馆、秦陵科技社区科普馆等科普教育基地参观。

“临潼区秦陵科技社区将可触摸、可感知的科学知识送到居民家门口,借助数字化手段、多媒体技术满足公众多元化的科普需求,让公众近距离感受科学的魅力,让我们深受启发。”西安市社区科普大学雁塔分校铁一院社区科普管理员寇苗苗说。

近年来,临潼区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高质量发展为目标,致力于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全民参与、普惠共享”的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生态,依托秦陵博物院、华清宫景区等文化地标,打造“科技+文旅”实践基地,让千年文物“开口说话”、让历史智慧“触手可及”;以“家门口的课堂”为载体,建成15个社区科普大学教学点、12个市级以上科普教育基地,在秦陵科技社区建成全市首家社区科普馆,开设了涵盖家庭健康科普、人工智能体验、非遗文化传承等内容的科普课程,配备了VR科普、体感互动等设施,让科学走出实验室,走进寻常百姓家;社区科普大学临潼分校连年被市科协评为先进分校,临潼区也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命名为“2021-2025年全国科普示范区”。

临潼区科协主席牛志峰介绍,下一步,临潼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聚焦“科技之春”宣传月、全国科普月等节点,开展好系列科普活动,不断探索社区科普大学与科协工作全面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持续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以科技创新不断促进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记   者:王三合)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临潼融媒

临潼融媒

传播临潼声音,讲好临潼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