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时刻气囊未弹开!理想车主重伤后的维权困局,谁为安全阈值买单
导读
在高速上追尾铲雪车,张先生的车内四人受伤,然而更让他心寒的是,理想汽车的安全气囊竟然没有弹开。这究竟是气囊的设计缺陷,还是事故中数据未达到阈值?当他试图追问时,4S店却只给了口头答复,连相关报告都不愿提供。消费者的权益在事故面前究竟有多脆弱?让我们一起深入探讨这个引人深思的话题。
安全气囊是否真的安全
事情是这样的,张先生驾驶的理想L8 pro在高速上追尾铲雪车,结果导致车内四人受伤,张先生自己头部、四肢多处骨折,姐姐锁骨骨折,两个小孩也不同程度受伤,幸运的是经过救治后大家脱离危险。
出院后,张先生申请理想汽车的EDR数据和气囊未弹开的检测报告,但4S店却没有书面报告,只口头告知气囊未弹开。
这让张先生心里更加不安,他质疑理想汽车主副驾的安全气囊形同虚设,为何在高速撞击下气囊不弹开?
更让张先生感到气愤的是,他在4S店询问安全气囊的工作原理时,却遭到了推三阻四的态度,甚至连汽车的安全生产标准都不愿意提供。
其实汽车安全气囊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装置,它的工作原理也十分复杂。
整个气囊系统则是由多个传感器来控制的,这些传感器负责探测撞击前后是否会出现对人体造成伤害的撞击。
如果检测到有危险,就会通过微秒来给每一个气囊充气,从而保护乘客的人身安全。
所以如果不幸发生事故时,主副驾的安全气囊不弹开,很有可能是因为这些数据没有达到气囊弹开的阈值。
这也是为什么4S店会告诉张先生,其实并不是安全气囊形同虚设,而是撞击速度和角度未达到阈值。
信息不对称
据报道,在交通事故中,肇事者最常用的方式就是狡辩,对方车辆是如何受损的,又是如何来判断责任的,就连现场记录也可以轻易篡改。
而在事故处理过程中,被肇事者一方威胁,更是让不少消费者心里感到恐惧,所以选择了默默承受,很少有人敢于去主动维权。
更何况,在事故发生后,大多数消费者都会因为自身精力有限、时间紧迫等问题,导致对交通事故处理知识的不熟悉,就更不要说维权了。
像张先生在事故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就拨打了交警电话,但由于天气恶劣导致交警无法及时到达现场,所以当时双方也没能进行详细记录。
更不用说专业人士来对事故现场进行分析判断了,这就导致了后期对于事故责任认定和赔偿问题上,双方各执己见,很难达成一致。
事故责任
张先生在高速上追尾铲雪车,很明显地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
当时天气恶劣,大雪纷飞,交警也没能有效监管该路段。据张先生描述,当时他自己的车速大概是在五六十公里,在恶劣天气下驾驶很难控制好车速,而这也是导致追尾事故产生的一大因素。并且随着时间推移,当天恶劣天气也愈演愈烈,大雪越下越大,导致他根本无法看清前方路况,也正是因为这样,他才没有提前减速慢行。
由于涉及到多个责任方,所以事故责任划分就显得格外重要,需要相关责任方来承担相应赔偿责任,这些责任方可能就包括肇事者,铲雪车公司,保险公司。
所以如何协调这些人的利益关系,并合理划分责任,就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了。
而对于这一系列情况,张先生也是感到十分无奈,因为不管怎么说,他都是受害者,但是却一直遭到质疑和刁难。
这起事故让我们看到了汽车安全背后复杂的真相,以及消费者在面对厂家时的无奈与困惑。作为车主,我们不仅要关心车辆的性能,更要明白自己的权益如何保护。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