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中让人笑喷的穿帮镜头,真的是看一次笑一次,最后一张更是离谱
“即使错误再多,这依然是经典,远比那些肤浅的剧情要强得多。”
喜欢观看抗日剧的朋友们应该都看过《亮剑》吧。这部剧作为国内少有的经典抗日神作,与其他浮夸演出形式的作品不同,它强调的是一种真实感。
自2005年上线以来,这部抗日剧已播出近18年,依然保持着强劲的热度。其成功不仅归功于演员们精彩的表演,更在于那些令人回味无穷的剧情。
不知道大家在观看时是否注意到,这部经典作品中有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穿帮镜头。
让人哭笑不得的镜头失误
没想到,小广告的起源居然可以追溯到抗日时期。就在这辆车的左前方墙壁上,竟然有办假证的联系方式。这是不是导演想利用这个机会赚点外快呢?
在晋绥军某团高台上监视八嘎的动向时,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他们背后的壁垒上,竟然贴有“禁止吸烟”的现代标识,显得很明显是塑料材质。
我注意到电线杆的确随处可见,不仅在现代剧中有,也出现在古装剧里,甚至如今的抗日剧中也能看到它们,果然电线杆真是失误的罪魁祸首啊。
在接下来的情节中,电线杆频繁亮相。例如,观众可能还沉浸在两军交战的场景中,但镜头一转,电线杆就突兀地出现在视野里,这确实很容易让人产生错位感!
最初,李云龙在剧中担任的是新一团的指挥,可能他自己还没意识到这一点,但他说出口的却是“独立团”。
剧中不仅李云龙出现了台词错误,段鹏在李云龙进攻楚云飞师部时,本应说“确定坐标”,结果却说成了“坐定确标”。
李云龙原本正跟随后勤主任申请手榴弹,随着镜头的变换,我们清楚地看到一个显然不应出现在那个时代的物品,就是那个白色的配电箱。
抗日战争终于画上了句号,就在人民欢庆的时候,一位吹喇叭的大叔身后出现的东西吸引了观众们的注意,真是让人惊讶,那不是“五菱宏光”吗。
赵刚在介绍魏大勇时让我觉得有些不对劲,我心中疑惑,于是翻回去查看了一下。真是让人吃惊,最初这个角色登场时,旁白分明提到的是国军第二十七师。我就觉得哪里不太对。
大家知道魏大勇的死因吗?其实他的死亡与李云龙密不可分,难道没有人觉得这名土匪面熟吗?右侧那个人显然就是李云龙,而再往旁边一看,这不就是常乃超吗!
每看一遍就会笑一次。
在八嘎们的一次训练后,当他们在收拾现场时,不知道是否有观众注意到,那具“尸体”竟然探出了头,四下张望了一番,简直让人笑得不行,这些演员怎么一点儿都没有敬业精神呢。
这个镜头你们有没有察觉到什么奇怪的地方?在白手套下面竟然还藏着一个手套,难道这个群演是导演从施工现场借来的?
我早就料到,这些群演真是一个比一个离谱。就在孙连长激励大家的时候,看看最右边那位在做什么!太不认真了吧居然在拍戏时嗑瓜子,看看他那神情,感觉好像很兴奋的样子?
更为夸张的事情发生了,李云龙居然喝过“82年的拉菲”。当他品尝红酒时,镜头意外地扫到了桌上的那瓶酒,让人惊讶的是,酒标签上的确有一个“条形码”。
好吧,导演,我明白剧组人手不足,否则怎么会让演员们承担多重角色呢?
一开始,这位小兄弟是在孔捷的指挥下。
没过多久,我们再次在赵刚那里看见了他。
接着,这位年轻的小伙子一下子转变成了旅长的士兵。
天哪,李云龙这里竟然也见到你了,你真的是无处不在啊。
等等,右边这位小伙子,你的样子真是让我觉得特别眼 familiar,这正好符合那句老话:“我就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就往哪里去!”
导演,不如这样,假如真的找不到演员,就考虑大学生吧。这样的有趣事情,即使不支付报酬,他们也会乐意为你演出。
难以置信的失误
大家对张大彪应该都有所印象吧。不知是不是道具组和他有过节,每次到他这儿,手中的刀具总会出现“问题”。你们猜在剧中,大彪的刀究竟弯了多少次?
请注意,旁白清楚地提到这个人的名字是李栗,但在后续情节中,李云龙却称呼他为“老张”。现场难道没有人察觉到这个错误吗?
李玉龙在这部电视剧中念错台词已经成为常事。在某个情节里,赵刚刚说完“陈家峪”,下一秒李云龙却脱口而出“赵家峪”。
电视剧里有一位外表令人难忘的演员,那就是山崎队长,尽管在之前的情节中,他已经被击毙。
怎么会又出现了呢?虽然他戴上了眼镜,但观众们可不是瞎子,这个八嘎骑兵队的队长怎么看都是之前的山崎队长啊!
在道具方面也出现了一些穿帮镜头。尤其是在李云龙的物资被抢时,左下角物资上的字格外引人注目,这是谁的北京丰台区快递竟然出现在《亮剑》里了呢?
最初,大家都注意到了,镜头里魏和尚的背上明摆着一把大刀,但导演在拍摄时,从他头后面显现出的东西却变成了步枪,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尽管《亮剑》有许多穿帮镜头,但这丝毫不影响观众对它的热爱。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自然是有其原因的。
我依然希望未来的国产剧能向《亮剑》看齐。导演们不应仅为追求利益而妥协,拍摄一些颠覆三观的场面。观众真正渴望的是那些经过时间检验的优秀作品。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