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愈失落,有时需要先允许“事情就是这么糟”

麓屿心言 5天前 阅读数 2 #情感

有些告别,像突如其来的暴雨,淋得人措手不及。

有些失去,则更像一场漫长的潮湿,悄无声息地浸透了生活的角落。

当失落降临,当那个熟悉的身影、那段珍视的关系、那个笃信的未来,忽然从生命中抽离,巨大的空洞和随之而来的痛楚,是如此真实而沉重。

看着孩子,尤其是那个半大不小、心思敏感的少年,深陷在这样的情绪里,我们做父母的,心疼,无措,总想做点什么,快点驱散那片乌云。

我们本能地想伸出手,把TA拉向阳光里,却可能在不经意间,推开了TA最需要被看见、被承托的那份——哀伤的表达。

01 不只是眼泪,哀伤有千百种面孔

提起哀伤,我们首先想到的,或许是泪水。

但它远不止于此。

它有时是火山爆发般的愤怒,指向命运的不公,指向无法挽回的现实,甚至指向那个离去的人。

它有时是冰封千里的麻木,感觉不到任何东西,仿佛心上结了一层厚厚的霜,隔绝了外界,也隔绝了自己。

它会藏在莫名的烦躁里,藏在深夜辗转的反侧里,藏在突然涌上的内疚自责里(“如果当时我……是不是就不会这样?”)。

它甚至会伪装成一种异常的平静,一种懂事得令人心疼的“适应良好”。

对一个正在塑造三观、渴望理解世界的青少年来说,失落带来的冲击可能更为复杂。TA不仅仅是失去了一个人或物,TA可能同时失去了对“永恒”的幻想,对“安全”的笃定,甚至对“未来”的清晰规划。

这份包含了失落、困惑、恐惧、愤怒、无助……的复杂感受,才是哀伤真正的“重量”。它沉甸甸地压在心上,需要时间,需要空间,更需要被理解。

看见它的复杂,才能懂得它的漫长。

02 “要坚强”,有时是一面冰冷的墙

“别哭了,要坚强点。” “男子汉/大姑娘了,不要总哭哭啼啼。” “人死不能复生,往前看吧。”

这些话,我们或许都曾听过,也可能在自己为人父母后,不自觉地对孩子说过。

出发点,往往是爱,是希望TA快点好起来,是怕TA被痛苦吞噬。

但这些看似“正确”又充满“力量”的话语,有时却像一堵冰冷的墙,挡住了孩子情绪流淌的出口。

当一个少年鼓起勇气,想要诉说内心的痛苦和挣扎时,如果迎面撞上的是这样一堵要求“坚强”、暗示“你的感受不重要”的墙,TA会作何感想?

TA可能会学着把眼泪咽回去,把涌到嘴边的话憋回去。

TA可能会觉得:“我的悲伤是不对的,是不被允许的。” “我让爸爸妈妈担心/失望了。” “没有人能真正理解我。”

为了不让父母担忧,为了显得“成熟”,TA可能会戴上“坚强”的面具,将那份真实的、沉重的感受,深深地压抑下去。

更有甚者,当这份哀伤的痛苦强烈到让TA感觉无法承受,而外界又缺乏支撑时,TA的内在保护机制可能会悄然启动——“麻木”。

感觉不到了,好像就不痛了。

TA可能变得对相关话题异常平静,甚至有些“没心没肺”;可能记忆变得模糊,好像那段经历被打了马赛克;可能情感反应变得迟钝,像隔着一层玻璃看世界。

这不是真正的愈合,这是一种内在的“断联”——为了生存下去,暂时切断了和痛苦感受的连接。

心若冰封,何处逢春?

03 看不见的伤口,如何影响TA的人生航向?

那些被压抑、被“切断”的哀伤,并不会凭空消失。

它们像幽灵一样,潜伏在心底,在不经意间影响着孩子的人生航向。

有些时候,孩子可能会把无法言说的悲伤,转化为对外界的愤怒和攻击,变得叛逆、冲动,甚至做出一些危险的行为。这其实是一种变形的呼救:“我很难受,但我不知道怎么说,请看看我!”

而另一些情况,孩子则可能转向内在,变得沉默寡言,孤独自处,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好像生命的光彩提前黯淡了下去。TA们的世界,可能被一层看不见的悲伤笼罩着。

还有些时候,这份未完成的哀伤,会影响TA建立和维持健康的人际关系。TA可能害怕再次投入感情,害怕再次经历失去,于是在关系中若即若离;或者,极度缺乏安全感,拼命抓住某个人,希望填补内心的空洞。

更深层的影响,是TA可能渐渐失去了对自己内在感受的信任。当真实的情绪长期不被允许、不被看见,TA可能会越来越不确定自己到底在想什么、感觉什么,像是失去了内心的罗盘,在人生的海洋中迷失方向。

那些沉默的伤口,也在无声地诉说。

04 接住哀伤,需要的是陪伴而非道理

那么,当孩子深陷哀伤时,我们到底能做些什么?

答案或许比我们想象的要简单,也更难。

不是要我们成为心理专家,说出多么精准的分析;不是要我们成为“人生导师”,给出多么高明的建议;更不是要我们扮演“拯救者”,试图把TA从痛苦中“拔”出来。

哀伤中的心,最需要的,往往是——被看见,被允许,被陪伴。

看见TA的痛,而不只是TA的泪。 尝试去理解,TA失去的到底是什么?这份失去对TA意味着什么?看见TA的情绪,无论是悲伤、愤怒还是麻木,都给予确认:“我知道你现在很难过/很生气/感觉很糟……”

允许TA的感受,而非急于“纠正”。 告诉TA:“难过是正常的,想哭就哭吧。” “生气也是可以的,我们一起看看为什么这么生气。” “感到迷茫也没关系,很多人都会这样。” 允许所有情绪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疗愈。

提供“在场”的陪伴,而非道理的灌输。 有时,默默地坐在TA身边,递上一杯温水,一个拥抱,或者仅仅是专注地倾听,就胜过千言万语。让TA知道:“无论你怎么样,我都在这里陪着你。” 这种不带评判的、稳定的陪伴,像一个安全的港湾,能让TA在汹涌的情绪风暴中,找到片刻的安宁。

尊重TA的节奏,而非催促“向前看”。 哀伤的修复,没有统一的时间表。它可能会反复,可能会在某个特殊的日子突然加剧。我们需要有耐心,允许TA慢慢来,不比较,不催促。

一起寻找意义,而非强求“忘记”。 当情绪稍稍平复后,可以和TA一起回忆逝去的人或事中美好的部分,思考这段经历带来的成长,或者如何将思念转化为珍惜当下的力量。让连接以另一种方式延续。

温柔的承托,自有万钧之力。

生命的航程中,风雨难免,丧失是每个人都将面对的课题。

作为父母,我们无法替孩子挡住所有的风雨,但我们可以选择,不做那个在TA淋雨时,急着收伞,甚至责怪TA为何站在雨里的人。

我们可以选择,走上前,为TA撑开一把伞,或者,就静静地陪TA站一会儿,告诉TA:“没关系,雨总会停的,而我,会一直在这里。”

接住那份哀伤,允许它真实地存在与流淌,或许,这才是帮助孩子(也帮助我们自己)穿越重重人生难关,疗愈内在伤口,最终寻回内心平静与力量的真正完整的路。

而这份看见与陪伴,本身,就是一种深沉的爱与疗愈。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麓屿心言

麓屿心言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分享家庭沟通与情感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