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皮心理咨询暴利链:20天拿证,时薪2000,新型捞金姿势Get
2025年4月,网友赵喆在社交平台发布长文控诉心理咨询遭遇:花费4万元,却被咨询师贬低“家境一般、长相普通”,甚至遭遇课程推销和情感打压。她的经历迅速引发热议,揭露了线上心理咨询行业的重重黑幕。
赵喆初次咨询时,对方仅凭几句话便诊断其“患抑郁症需干预”,随后以专业术语包装高价套餐,9800元换来的却是机械复述书本内容。
另一名受害者小孙在提出休学想法时,被咨询师用“家境普通”等话语攻击个人价值,最终花费4万元却毫无效果。
李薇花6980元考取某平台“高级心理咨询师”证书,结果机构倒闭,证书沦为废纸。类似案例中,平台甚至对中专学历者宣称“无学历也能拿证”。
行业乱象:从“零基础速成”到“割韭菜闭环”
自2017年国家取消心理咨询师资格认证后,行业陷入“监管真空”。大量培训机构以“零基础速成”“月入数万”为噱头,批量发放无效证书,课程价格从1100元到6980元不等,甚至有机构承诺“包拿证、包分配”,实则卷款跑路。
心理学版的“反向带货”
“钓鱼测试”:免费心理测评结果多为“中度抑郁”,诱导用户购买19.9元低价体验课,再逐步升级至万元套餐。
预付费陷阱:看似优惠的“100小时套餐”,被咨询师刻意延长单次时长,半年耗尽后诱导续费。有“明星咨询师”三年内让同一客户消费8万元,主打“永远差一步痊愈”。
资质互不认可,行业自嗨
各平台自创证书体系,虚构“国际认证”或名校合作背景。记者调查发现,5家平台中4家仅认可自家培训的咨询师,形成闭环收割。
心理咨询效果依赖主观感受,法院多因“缺乏客观标准”驳回退款诉求。山东一案例中,用户花费6000元仅获部分调解退款。
市场监管部门仅核查营业执照,对服务质量和资质无约束力。律师直言:“投诉电话打了也没用,行业像没交通规则的马路”。
国家出手:四级认证体系启动
2025年上半年,心理咨询师职业技能评价将正式实施,划分为助理到一级四个等级,考核采用“笔试+综合评审”,证书由人社部统一编号,终结“野鸡证书”时代。
上海出台《心理咨询机构服务规范》,明确线上咨询伦理标准,要求机构公示资质、签订服务合同,并纳入卫健委监管。
专家呼吁:全国统一认证+第三方监督
全国政协委员张金英建议:建立国家认证体系,要求从业者具备心理学或医学本科背景,并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追踪服务效果。
赵喆们的遭遇撕开了心理咨询行业的“伪专业”面具,也催生了2025年的监管风暴。当“心灵疗愈”沦为“心灵生意”,唯有国家重拳整治、行业自律与公众警惕三方合力,才能让心理咨询回归“助人”本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