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限售令对华收入骤降,黄仁勋访华,除了建厂,英伟达还有退路吗
2025年4月17日,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一身深色西装的英伟达CEO黄仁勋快步走出贵宾通道。这是他继1月春节年会、3月商务洽谈后,三个月内第三次访华。与以往不同,这次他身后是英伟达因美国芯片出口禁令导致的55亿美元巨额亏损,以及中国本土AI芯片厂商的凶猛追赶。
面对媒体,黄仁勋重复着那句被网友戏称为“求生宣言”的表态:“中国是英伟达战略版图的支柱。”但这次,他特意补充了关键数据:中国区贡献了英伟达全球13%的营收,约171亿美元(1245亿元人民币),且过去三年增速超过495%。这些数字背后,是腾讯、阿里等巨头每年数十万颗AI芯片的订单,更是华为昇腾910B芯片性能逼近A100的竞争压力。
英伟达的困境如同一场精心设计的困局:美国商务部4月15日升级的出口管制,不仅让手里专为中国定制的H20芯片沦为“废铁”,更掐断了其通过新加坡中转的灰色渠道。英伟达在华运营三十年,国内有大量市场和员工,限售令落地,但第一财季就会造成80亿美元的损失,一年就高达上千亿人民币的订单不翼而飞。
所以黄仁勋访华,后续藏着这些迫在眉睫的任务:
1.供应链重组:美国禁令导致现有库存芯片无法交付,必须将产能转移至中国大陆生产。此前英伟达尝试在越南、印度建厂,但半导体工程师缺口超70%,良品率不足台积电的60%。
2.生态防御战:中国厂商正加速逃离CUDA生态,华为推出CANN 7.0框架,寒武纪MLU-Link技术兼容性突破80%。若失去开发者粘性,英伟达将沦为“高级显卡供应商”。
3.性能阉割:再次提供性能更低的阉割版芯片。值得注意的是这条路一定走不通,从H100阉割到H800,H20芯片是阉割两次后的产物,下一代严格产品再次走红,必然会步H20的后尘。
大陆建厂:唯一的选择题?
在接受采访时黄仁勋表示,我们在中国运营已经有30多年,中国市场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同时在大陆还有大量员工,中国的技术更是令人印象卓越。黄仁勋的回应颇有深意:是不是已经暗示,英伟达已开始实施“中国特供”计划。
制造本地化:知情人士透露,英伟达正国内企业洽谈成熟制程合作,用于自动驾驶芯片生产。虽然落后尖端制程两代,但能规避美国技术管制。
人才捆绑:2025年初,英伟达中国区新增2000个招聘岗位,85%集中于AI模型优化和本地化适配。黄仁勋在深圳年会上豪掷4万元现金红包,被解读为“用真金白银留住核心团队”。
政策游说:行业分析师指出,黄仁勋此行或携带“替代方案”与美国政府谈判——通过在中国大陆建立“防火墙工厂”,实现技术流与数据流的物理隔离,换取出口许可。
如果英伟达不再大陆建厂,一些技术派认为,“CUDA生态和英伟达的AI芯片,就像苹果的iOS,现在华为鸿蒙已经站稳脚跟,老黄的护城河还能守多久?”如果英伟达在大陆建厂,最紧张的应该是台积电。大陆28nm产能过剩,正好消化英伟达的‘落后产能’。”
但站在消费者的角度,不少人认为H20性能打一折,还不便宜?国产芯片快争气,别让咱们当冤大头!”
这场博弈的结局可能超出所有人预料:若英伟达成功在大陆建厂,将开创“美企技术+中国制造”新模式,同时还能规避未来可能突如其来的高关税问题,若失败,中国AI芯片厂商或提前三年完成进口替代,真如张召忠当年的推断,“未来几年,中国芯片将到处都是,美芯片没人要!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