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驾还是辅助驾驶,简单的改名潮背后,藏着行业的阵痛与反思

青萍之末 5天前 阅读数 0 #社会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句老话说的是吃过亏的人总会格外小心。放在当下汽车行业,这句话用来形容车企对 “智驾” 宣传的态度转变再合适不过。2025 年 5 月,小米汽车突然将 SU7 车型宣传物料中的 “智驾” 更名为 “辅助驾驶”,一石激起千层浪。理想、蔚来、小鹏等品牌也悄然跟进,销售话术从 “脱手驾驶”“零接管” 变成了 “L2 级辅助”“驾驶员需全程监控”。

消费者或许会疑惑:不就是改个名字吗?但在汽车工程师眼里,这可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事。工信部 2025 年新规明确禁止使用 “自动驾驶”“高阶智驾” 等模糊词汇,要求统一采用 “组合驾驶辅助” 等专业术语。这就好比医生不能跟病人说 “包治百病”,车企也不能再用 “智驾” 这个自带光环的词忽悠人。毕竟,现在市面上所有量产车的 “智驾” 系统,本质上都是 L2 级辅助驾驶,连 “自动驾驶” 的门槛都没摸到。

为什么车企们突然集体 “怂” 了?看看那些触目惊心的案例就明白了。2018 年优步无人车撞死行人的事故中,系统把行人误判为 “不动的物体”,安全员却在玩手机;2025 年德阳一女子使用自动驾驶功能出车祸,商家却以 “未提前告知夜间不可用” 推卸责任。这些血的教训让监管部门痛下决心:必须把 “皇帝的新衣” 扯下来!据 J.D. Power 调查,中国消费者对自动驾驶的信心指数虽达 50 分,但 91% 的驾驶员仍不信任这类技术。车企再不收敛,怕是要彻底失去市场信任。

改名只是表象,背后是车企从 “营销狂欢” 到 “技术务实” 的转身。以前卖车靠 “智驾” 概念造势,现在得老老实实拼硬件、拼算法。小米 SU7 把 “智驾 Max” 改成 “端到端辅助驾驶”,背后是 2000 多个传感器和 800TOPS 算力的升级;理想 L6 强调 “辅助驾驶焕新”,实则是激光雷达和视觉融合算法的迭代。消费者发现,现在试驾时销售不再拍胸脯保证 “全程零接管”,而是反复叮嘱 “双手不能离方向盘”“雨雪天要手动接管”。这种转变虽让宣传少了些噱头,却多了份对生命的敬畏。

有人调侃,车企改名是 “怕担责任”,但换个角度看,这何尝不是行业成熟的标志?就像智能手机刚兴起时,厂商总爱用 “神机”“神器” 之类的词,后来慢慢回归 “旗舰机型”“性价比之王” 的务实表达。汽车行业正在经历类似的蜕变。当 “智驾” 褪去华丽外衣,消费者反而能更清醒地认识技术边界:它不是 “代驾司机”,而是 “副驾驶的老司机”,关键时刻还得自己踩刹车。

这场改名潮带来的不仅是词汇的更替,更是整个行业价值观的重塑。过去车企靠 “智驾” 概念收割流量,现在得用真金白银的技术投入说话。2025 年 4 月,小米汽车交付超 2.8 万台,其中 80% 的用户选择了 “辅助驾驶终身免费” 权益;鸿蒙智行五一期间大定破 2.2 万台,问界 M9 订单量突破 5 万台。这些数据说明,消费者并非不需要智能驾驶,而是需要更透明、更可靠的技术。

站在行业转折点,我们看到的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车企从 “画大饼” 转向 “做实事”,监管部门从 “放任自流” 到 “严管厚爱”,消费者从 “盲目追捧” 到 “理性选择”。这就像一场春雨,洗掉了行业的浮夸,让智能驾驶的种子在务实的土壤里生根发芽。未来的汽车市场,或许不再有 “智驾” 的喧嚣,但一定会有更多 “辅助驾驶” 的温暖陪伴 —— 毕竟,安全才是永恒的卖点。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青萍之末

青萍之末

热点新闻,娱乐,历史,电影,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