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朱元璋都是草根出身,是怎么学会打仗的?
借用最近上演的电视剧《漂白》中的一句台词来说明下这个问题,这句台词很粗暴很直接,叫“干中学”。
虽然这句台词略显粗鄙,但却是实践论的最生动的解释。
“干中学”的意思就是边干边学,又干又学。
不管什么事,不是一个人生下来就会,他总得去学,总得去干。
不干不学,最后肯定一事无成。
刘邦和朱元璋的发迹史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世界就是个巨大的草台班子,不要轻看自己,只要你舍得一身剐敢去“干中学”,最后总能有所成就。
现在很多公司招聘都质疑大学生没什么工作能力,眼神清澈愚蠢,除了读书一窍不通。
这种质疑虽然有点以偏概全,但有它的合理性,大学生在校四年,除了读书考试外,哪有实践的机会,只学不干,相当于白学。
最历练人的永远是下场去干,只要下场干了,自然能学到东西,这种时候学到的东西往往才是真本事。
学校里学的大都是理论,如何把理论应用于实际,还得是亲自下场去干。
为什么很多企业招聘青睐研究生,除了学历的层次高外,研究生真的用很大一部分时间用于实操,尤其是理工科。他们比本科生更有价值的地方就在这里,更有经验。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本质上也就是这么回事,“凡事需在事上练”,不亲身经历点事,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干事。
刘邦和朱元璋一开始跟我们普通人没什么区别,眼神清澈,头脑简单,但历史给了他们机遇,把他们推到了那个位置,让他们不得不“干中学”,而他们又恰好比普通人多了反思的能力,又恰好运气爆棚,一步步积累,终成大事。
在世上所有的“事”中,打仗是最危险的事情,因为它涉及到生死,比普通的事情更能磨练人。
当一个人在战场上滚过几次,能活下来,基本上就有了很强的“能力”:首先是求生能力,他知道怎么走位才能躲过飞来的刀枪剑戟。其次是心理能力,当在战场上看惯了生死后,内心就有了盔甲。再者就是取胜能力,当心里不再畏惧战争后,接下来就是想办法怎么赢,因为只有胜者才能活下去,才能获得战利品。
刘邦和朱元璋都是从草寇干起,起步都是最基层,他们不可避免的要亲身参与战斗,战斗几次后就习惯了这种“工作”,熟能生巧。要命的买卖干多了自然就会了打仗。
一开始是小战斗,可能双方总共也就几十人在拼刺刀,再之后是中型战斗,几百个人开始互殴。随着胜利次数不断增多,职位也越来越高,手底下的人也越来越多,他们就能指挥更大规模的战斗。从几千人发展到几万人,最后发展到十几万人、几十万人这种大兵团作战。
在这个过程中,刘邦和朱元璋不断成长,从大头兵到小头领,再到大头领,最终到统帅,每次晋升都是多次“干中学”的回报。
就跟升级打怪一样,每次杀死的怪兽都会增加自己的经验值,等到自己的级别升到满级,也就熬到头了。
历史上的名将和开国帝王,没有谁生下来就会打仗,都是在历经百战、满身伤痕的过程中学会了打仗,也就是教员说的,“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所谓的天赋型选手也只是比别人有更多的“干中学”的机会。
再加上刘邦和朱元璋运气爆棚,在战场上总能幸存下来,一步步升级,最终成为历史上的佼佼者。
可别小瞧了运气这个东西,历史说白了就是无数个偶然事件堆砌而成,而运气就是这些偶然事件的助燃剂,没有运气,只能成为项羽或者陈友谅这种“败者贼”。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