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系2.7权重M15/42中型坦克,上期
菲亚特-安萨尔多M15/42,是在二战早期意大利使用的M13/40和M14/41中型坦克在北非战役中暴露出火力不足和机动不佳的问题后的改进,也同时是未准备好的原本计划量产的更重型的P26/40坦克的过渡型号。战斗权重为2.7,在更新1.85“超音速”中引入。
1941年,意大利曾尝试基于缴获的英国A15“十字军”坦克设计M16/43“撒哈拉快速中型坦克”,但该项目于1943年被取消。在此期间,德国曾向意大利提供许可生产Panzer III和Panzer IV中型坦克的机会,但意大利因不想让德国掌控其工业而拒绝,决定在M14/41坦克基础上进行改进,改进后的坦克被命名为M15/42。
它比M14/41长12厘米,装备了原计划用于M16/43的新炮,采用了新的汽油发动机和新的传动装置。其设计还借鉴了北非战役的经验教训,如加强了装甲防护,改进了通风等系统。从1943年1月1日开始生产,至1943年9月8日,即意大利卡西比莱停战协定签订前生产了约90辆。之后,德国进攻意大利,没收了剩余的该型坦克,并继续生产了约28辆。也有其他资料给出不同的生产数据,总体产量在190到220辆之间,包括可能改装为自行火炮的数量。
1943年中期,意大利的第135装甲骑兵师“阿里亚特”装备了45辆M15/42,部署在罗马附近,曾试图与解除他们武装的德国军队作战,但在意大利投降后,德军很轻松地获得了意大利剩余的M15 /42,并将其投入到意大利和南斯拉夫的战斗中。德国使用这些坦克主要是为了补充自身装甲力量的不足,在与盟军和南斯拉夫游击队的作战中发挥了一定作用。期间,部分M15/42还被改装为指挥坦克,拆除了炮塔,安装了额外的无线电设备,并在车体前部安装了一挺13.2毫米的布雷达31型机枪;还有一些被改装为自行火炮,如Semovente 75/34、Semovente75/46和Semovente105/25等型号,在战场上承担火力支援任务。
尽管M15/42较之前型号在设计上有一定改进,但由于意大利的战争局势和工业生产能力等因素,其产量有限,服役时间也较短,在二战中的影响相对较小。战后,有少量该型号幸存,例如在法国索米尔坦克博物馆、意大利罗马军事摩托化博物馆、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的卡莱梅格丹军事博物馆等地保存着不同的数量。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