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老板透露战队主场第四季度落地,如今入局线下主场,真的可行?

Esports Talk 9小时前 阅读数 79 #游戏

IG算是LPL这个赛季粉丝体量最多的队伍之一,甚至有时候可以说是最大的那个,因为这个队伍集合了太多高人气的选手了。虽说第一赛段的成绩一般般,但随着第二赛段开赛至今,目前的战绩至少比之前好很多,而且状态也愈发的不错,圈内很多赛评人都预测,IG可能是今年MSI资格最有利的竞争者之一。

那么拥有如此大的粉丝体量,俱乐部自然是要想办法变现的,除了大家熟知的周边以及赞助外,IG似乎正在酝酿“战队主场”这个事情。

根据IG张老板在最近的一次粉丝回复中透露,IG主场大概率会在今年第四季度落地。

从他目前给出的信息来看,IG的主场设在上海的长宁区,目前已经投了1个亿进去了,估算还有五千万就可以落成了。如果算上IG这个,目前LPL也将拥有6个主场了,分别是西安WE,北京JDG,苏州LNG,深圳NIP,上海IG以及上海虹桥主会场。

不过IG这场主场,多少让我想起了之前的RNG主场,当年RNG的成绩可以说是如日中天,粉丝量也是LPL最大的,结果随着那一批选手的离开,俱乐部也是迅速衰败,最后主场也是灰溜溜的撤离了。

关于LPL战队的主场,不知道你们是怎么看的,我个人感觉很多时候都有点太理想化了。我们不妨来简单探讨下主场的优缺点。

主场的核心优势与初期愿景是什么?

粉丝氛围与地域化黏性

主场制的初衷是通过地域归属感强化粉丝与战队的联结,观众现场助威的声浪、主场专属的应援活动,确实能提升选手士气和赛事沉浸感。这种模式效仿传统体育(如NBA),试图将电竞融入城市文化。

商业模式的多元化探索

主场不仅是赛事场地,更被定位为“电竞综合体”。例如早前LGD杭州主场引入粉丝餐厅和周边商店,RNG北京主场与华熙Live商圈联动,试图通过门票、衍生品、品牌合作实现盈利。联盟还推出跨俱乐部商业化计划(如LPL STARS群星营销),整合资源吸引赞助商。

降低俱乐部运营成本与联盟扩张

早期主客场制分散了集中于上海的赛事资源,减轻联盟统筹压力,同时为俱乐部提供本地化运营空间。例如之前OMG成都主场通过扶持降低场馆成本,WE西安主场获曲江新区政策倾斜,均被视为地域化试点的成功案例。

那么除了优点,缺点和难处是什么?

运营成本高企与收益失衡

目前大多数主场处于亏损状态,以JDG为例,其北京主场初期投入超千万,年运营费用达千万级别,但上座率受工作日、战队成绩波动影响明显。NIP深圳主场因缺乏粉丝基础与成绩支撑,后来也是更换了地点。就更别说之前提到的RNG了,与传统体育相比,电竞主场缺乏稳定的门票收入和周边消费习惯支撑。

地域化成效不足与粉丝疲劳

与传统体育相比,很多电竞观众喜欢的是某一个选手,而非某一支俱乐部,随着人气选手的转会,俱乐部的热度自然会下滑,加上早期主场观众多为好奇尝鲜者,而随着新鲜感消退,上座率显著下滑。粉丝更倾向线上观赛,线下黏性难以长期维持。

赛程导致主场空窗口

虽说如今的LPL比赛已经非常密集了,但主场的使用率依然存在一定的空窗期,而维护这场场馆本就不是一笔小数目,所以早前几个赛季,因为赛程密度不足,多数俱乐部因资金或地域资源不足选择退出,形成“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

IG在现在这个时间点入局主场,可能是有自己独特的眼界吧,但以上这些缺点也的确是IG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举个最简单的例子,rookie、TheShy以及meiko这几人的职业年龄都不小了,还能打几年呢?如果说这几位高人气的选手离开赛场,那么这支IG还会有如此高的流量吗?没有了流量自然留不住粉丝,而没有了粉丝,如何维系主场呢?

这是一个很现实且露骨的问题,多年前EDG就曾说要在上海建个主场,结果2021年那套夺冠班底分崩离析后,这件事也埋进了历史的尘埃里,可能很多人都不记得有这回事了。

主场制需“量力而行”,联盟应差异化布局

当前LPL主场制处于收缩调整期,核心问题并非“是否需要”,而是“如何适配”。对头部俱乐部,主场或许是品牌溢价和商业拓展的载体,但未来面临的问题也是不小的,电竞主场能否成功,最终取决于地域粉丝文化的真正沉淀与可持续商业模型的建立,如果只是简单复制传统体育路径,那必只是黄粱一梦罢了。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Esports Talk

Esports Talk

搜罗最新电竞圈热点事件,为你带来全方位电竞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