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17岁演员黄杨钿甜因在成人礼上佩戴疑似价值230万元的奢侈耳环引发轩然大波,舆论迅速从“炫富争议”转向对其父亲——前公务员杨某的深度扒皮。
5月22日,雅安市联合工作组通报调查结果,确认杨某虽未涉及灾后重建资金问题,但涉嫌违规经商和隐瞒违法生育二孩,已被监察机关立案调查。
这场风波看似始于娱乐圈的浮华,实则戳中了社会对公职人员廉洁性的敏感神经。
杨某的公务员履历并不复杂,2011年考入雅安市城管执法支队,2014年借调至市投资促进局,2017年辞职下海。
官方通报称,他主要负责市容管理和招商信息维护,未染指灾后重建项目。
然而,公众的质疑并未因此平息。
毕竟,一个曾经的公务员家庭能轻松拿出百万珠宝,难免让人联想“权力变现”。
更关键的是,调查发现杨某在职期间通过亲属代持方式经商,其配偶名下的影视公司和生物科技企业被质疑与其公职身份存在利益关联。
此外,他还被查出在公务员录用时隐瞒违法生育二孩的事实。
这两项“实锤”让他难逃追责。
公务员违规经商是条“高压线”,我国《公务员法》明令禁止公职人员参与营利性活动,轻则记过、降级,重则开除公职并追缴违法所得。
若查实存在利益输送,还可能面临刑事责任。
杨某虽已辞职,但监察机关仍可追究其任职期间的违法行为。
隐瞒生育问题同样严重,当年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提供虚假信息获取公务员身份的行为,可能导致录用资格被撤销,甚至影响其辞职后的福利待遇。
律师分析,这两项违规叠加,杨某很可能面临纪律处分、经济追缴,甚至更严厉的法律后果。
然而,公众的追问并未止步于此。
黄杨钿甜一家被扒出在深圳拥有上亿别墅,母亲佩戴50万元项链,这些与其公务员时期的收入严重不符。
尽管杨某坚称经商后收入合法,但舆论对其财富积累的速度充满质疑。
尤其在他辞职时间与女儿出道高度重合的背景下,“权力期权化”的猜测甚嚣尘上。
官方通报未直接回应家庭资产问题,仅强调“未涉灾后重建资金”,这种选择性回应反而加剧了公众的不信任。
这场风波折射出更深层的社会焦虑,在贫富差距敏感的今天,公众对“特权暴富”的容忍度越来越低。
公务员家庭的高消费,极易触发“灰色收入”的联想。
而娱乐圈与权力资本的隐秘勾连,更让“资源世袭”成为大众愤懑的焦点。
黄杨钿甜的星途是否受益于父亲的“人脉变现”?这个问题或许没有答案,但足以让普通人对公平竞争失去信心。
雅安官方的快速回应值得肯定,但“自查自清”的模式仍难消公众疑虑。
部分网友指出,杨某曾作为7亿元景区项目的联系人,其电话号码与慈善总会某负责人一致,这种“巧合”未被深入调查。
舆论呼吁更高层级的介入,穿透珠宝光芒,查清每一笔可疑财富的来源。
毕竟,公众要的不只是“部分真相”,而是对权力监督的彻底落实。
这场“耳环风暴”终会过去,但它留下的警示不应被遗忘。
公务员的廉洁底线必须筑牢,离职审计和财产申报制度亟待完善。
而舆论监督的力量,正是推动制度进步的催化剂。
当公众的“放大镜”对准权力与财富的暧昧地带时,社会公平才有望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