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师“惩戒权”谈:教书与育人
从教师“惩戒权”谈:教书与育人为什么现在要强调教师的惩戒权?因为现在许多教师越来越不敢管学生了,越不管学生,结果就越导致一系列的问题:那些因为教师惩戒学生,家长投诉教师、学校,上法院对老师、学校发起诉讼。。。这类事件,不过是强调教师惩戒权的矛盾的焦点事件。
导致强调教师的惩戒权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相互理解的错位:有些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只关注:分数——成绩(教书);学校、教师对孩子的教育:不仅关注成绩(教书),还要关注品德、心理等(育人);于是,错位出现了:这些家长等于默认,自己的孩子没有其他方面的问题:只有成绩的问题。——教师就是工具人,负责传授方式、方法,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学习成绩:学生是老师服务的对象,所以老师要做好“微笑服务”。

而实际上,从教师角度,有些学习的问题,是由于品德、心理等方面问题,阻碍了孩子学习的进步——需要对学生进行一定干预(惩戒),从解决或缓解孩子品牌、心理等方面问题,再来提升孩子的成绩问题。
继续追问:为什么有些家长只关注分数?是真的认为自己孩子其他方面没有问题吗?
个人观点,有些家长不是认为自己孩子没有其他方面问题,粗暴点说,有些家长的理念是:弱肉强食——孩子,不要太守规矩,太守规矩其实不利于进入社会以后的竞争。
远的,有二十年前,2006年的彭宇案;近的,5月6日,广东一小伙子,热心扶人被讹诈,怒扇自己耳光。

同样的情况,不同的人生路口,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对于部分家长而言,只在乎孩子成绩,而忽视其他方面的情况,粗暴来说,就是高度崇拜:弱肉强食——有成绩,就是强者,就能在未来竞争中取得优势。
在强调,保证教师惩戒权同时,推动家校共育,也推行了几年。有没有必要,非常有必要:名不正,则言不顺。你不强调这个,教师就更难了。但,个人的感受是,效果有限。这些举措、政策、思想。。。为什么效果差强人意呢?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
子曰:“是故恶夫佞者。”——子说:“所以我讨厌那些能说会道的人。”
有些政策,细究起来,就是本本主义、教条主义: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教师与部分家长的错位。于是,单独强调保护教师惩戒权,并不能保护教师——如何约束部分家长?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
教师铁打不动,家长一拨又一拨的来。奇葩的家长,今年没遇到,明年没遇到,五年没遇到,十年你还遇不到?教师都是有一定文化的人:凡事,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强调教师惩戒权,让教师:师出有名。可师出有名,和敢于“亮剑”——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不能只解决一方面,不解决另一方面。如何约束部分家长(卷、弱肉强食、胡搅蛮缠、无理闹三分)呢?谁来约束?如何约束?。。。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