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衣服拖在地上很长,他们不怕把衣服弄脏吗?答案其实很简单
近几年,古装剧大火,大家伙儿对古代人穿啥的谈论也热闹了起来。
有些古装戏里头,女主角出门在外,竟然穿着长到拖地的裙子。
这时候,弹幕里准会冒出一句:女主的衣服咋就永远干干净净的呢?
那事情的真实情况究竟是啥呢?
【身后相随的“待遇” - 古代贵族暴露的等级特征】
漂亮的长裙子,后面拖着长长的尾巴,用的是特别细的丝绸做的,一眼就能瞧出,这是以前那些大官和有钱人的宝贝。
他们想怎么用那些高档布料都行,挑一身超炫的礼服就去参加宴会了。
也就他们能驾驭得了这么豪华的衣服。
不过呢,这些穿在咱们身上的、号称能通天的“彩虹丝线”,其实大多数情况下,用完一次就得扔。
以前有些皇上啊,他们穿衣服挺有意思的,洗一次就不要了,洗两次也直接扔掉,按那会儿的标准看,这都已经算是挺节省的了。
很多时候,那些高档丝绸做成的漂亮长裙,往往刚穿上第一天就被扔掉了。
你得明白,古代时候社会分层很明显,普通老百姓和贵族之间的差距那是天壤之别。
在北京城里,老百姓们穿得简简单单,就靠那点贫瘠的土地上的收成勉强吃饱肚子。而那些高高在上的大官和有钱人呢,他们的日子跟老百姓比起来,简直就是天壤之别,过得那叫一个奢侈。
根据老历史书的记录,那个朝代的皇后身边“就百来号人伺候着”,这说明古代那些贵族大户人家,侍女数量真不少。这还只是皇后贵妃们“省着用”的结果,要是那些真正的皇亲贵族,那身后跟着的人,多了去了,根本数不过来。
她们有的人早早动手清扫路面,有的人跟在后头提着衣摆,就为了确保那高贵的绸布上不沾一丝尘土。这些丫鬟们,没日没夜地围着主子转,生怕皇亲贵族被脚下的泥巴坏了雅兴。
这些超级贵的衣服,在贵族眼里,其实就跟一次性用品差不多。穿一次,洗一洗可能就扔了,有的甚至连洗都不洗,直接就不要了。
有的贵族更是夸张,他们根本就不会穿同一件衣服两次。每当季节变换,他们就会定做一大堆新衣服,每次去参加宴会,都频繁换装,就为了显示自己多有钱。
他们觉得,如果同一件衣服老穿来穿去,那就是家里手头紧的表现。
当然了,这里头有些误会得说清楚,不是啥时候都得穿得花枝招展的,一般时候咱们可不会穿那种拖地的长裙,也就重要场合才会那么打扮。
不过话说回来,这事儿还真是超出了普通人能想到的范围。
说实话,没钱真的让人想不到太多。咱们还在琢磨古人衣服干不干净的时候,人家早把那些只穿过一两回的好衣服都给扔了。
确实,不是所有有权有势的人都大手大脚花钱,历史上也有不少人过得很节俭。
其实吧,古代穿衣规矩特别多,啥身份的人该穿啥衣服,都有明确规定,不是你想咋穿就咋穿的,长裙也不是随便啥时候都能套的。
【显贵非常服 - 论古代长衣的穿着规制】
拖地长裙这种衣服吧,其实它不是古人平时会穿的,更像是种特别正式的礼服。像那种很重要的典礼啊,大场合啥的,人们才会选择穿上它。
古时候,老百姓穿衣服都很简单,大都是粗布麻衣啥的。而那些当大官的、有钱的人,才有资格穿上用锦缎绸子做的漂亮衣裳。
就算是有钱到不行的大商人,也不能随便穿上那些豪华到不行的衣服,要不然就算犯法了。
历史上说,汉文帝特别宠爱慎夫人这位妃子,给了她大堆的绸缎当礼物,显示他的宠爱。
慎夫人那时候真是有点飘了,居然叫人做了一条裙摆超长的裙子。
汉文帝一看这情况,火就上来了,直接批评慎夫人太过铺张。他二话不说,当场就叫人把慎夫人衣服下摆多余的部分给剪掉,算是给她的一个教训。
换句话说,就连那些有钱有势的妃子,也不能想咋穿就咋穿,特别是那种拖到地上的长裙,长度得按照规矩来,一点都不能超。
而且啊,各个朝代拖地长裙的长度跟样式都不一样。
到了汉朝那会儿,就连正式场合穿的长裙子,也就刚巧盖住脚丫子,顶多是稍微蹭着地皮。要是拖在地上老长一截,那就被认为太讲究、太铺张了。
据说汉成帝特别宠爱那个跳舞的赵飞燕,她穿过一条叫留仙裙的裙子跳舞,那裙子飘起来特别好看,汉成帝简直迷得不行。就因为这,留仙裙在皇宫里火了一阵子。
但这种长裙特别耗布料,一般老百姓家里根本做不起,它主要就是有钱有势的人的打扮,用来显示他们的身份和地位。
到了唐朝时候,老百姓平常就只能穿些粗布衣裳,想要穿上好的丝绸衣服,那就得通过科举考试当上官才行。
对女人的裙子长度,古人也有明确限制,不能太长。要是裙摆拖到地上超过五寸,那就得被硬性要求剪掉三寸。这事儿就能看出,古人对衣服长度的要求是多么苛刻。
由于洗衣设施简单,长裙子摆容易拖在地上沾灰,因此,那种拖地长裙其实并不像后来人们以为的那么邋遢不干净。
明朝初期有项规定,挺严格的,就是说,如果一个农民家里有人去经商,那全家人都不能穿绸缎衣服,他们的穿戴得跟普通农民一样,没啥区别。
很明显,有钱的大老板们也被限制了,他们不能跟当官的穿一样高档的衣服。
在古时候,社会层次分明,衣服那可是身份的象征。贵族大佬们才能穿上飘逸的长裙,普通老百姓呢,穿衣打扮上规矩可多了去了,受限制得很。
【百姓衣不铺张 ,短打利于劳动】
衣物嘛,说白了就是用来保暖和遮羞的日常必需品。不过在古代,它可不只是这么简单,更多的是代表了等级制度的象征。
古人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衣服能显示你的身份地位,这规矩得守着。
所以,咱们现在大多只能在电视剧里头看到那些色彩亮丽、设计复杂的长袍美服,但实际上,古人平日里穿的大多都是简单又朴素的短打衣裳。
短款上衣,老百姓常叫它“短衣裳”,是用细麻或者粗布材料做的,刚好能盖住身子。
根据古籍《论衡·四讳》的说法,古人穿衣讲究个“合适”,就是说衣服得刚刚好,短了不能露肉,长了也别拖到地上。简单来说,就是衣服得适中,既不短得显皮肤,也不长得沾泥土。
它为啥“短小”呢,主要就是为了省布料。你想啊,在古代那会儿,布料可金贵了,就那么一丁点儿,要是都浪费在衣服上,那家里其他人可就没得穿了。
再说,短衣裳干起活来更方便,不容易沾上泥巴。古人日子过得挺不容易,天天忙着耕田织布,哪有时间去讲究穿什么好看衣服啊。
根据历史记载,好多穷苦人家里,女人们晚上干活时连衣服都穿不上,身上一丝不挂,连块遮羞的布都没有。这事儿更突显出短打衣裳有多重要。
短上衣的风靡,其实跟古代老百姓的钱袋子紧不紧有很大关系。
他们赚的钱很少,光是吃饭就得花光所有力气,根本别想着去买那些贵的布料。估摸着他们一年的辛苦钱,连两匹布都买不起。所以,穿短打这种衣服最合适,能最大程度地省下布料钱。
你得明白,在麻花流行开来之前啊,大家做衣服主要是用那种比较脆的麻布,洗上几次基本上就不能要了。
为了节省衣物开销,老百姓只好挑些简短的打扮来穿,像短打这样的衣服就很受欢迎。
说白了,没钱时就穿简短的衣裳,有钱了就换上长袍,古人穿衣服这事儿,跟他们的生活状况紧密相连。短打扮就是穷人奋斗的写照,反映了他们的辛苦和拼搏。
不过,虽说短打朴素简单,但这不代表古人就完全不在乎美了。
就算是在简单的短衣上,他们也会动动脑筋,用编织、绣花这些技巧,让它变得特别好看。比如在领子和袖口边上,加上点花边装饰,或者在衣服上绣上几朵牡丹花,让它更有味道。
尽管这可能会让他们少吃一顿饭,但为了那份一点点的快乐,他们也乐意偶尔放纵一回,觉得挺值的。
没问题,短打的耐用性那可是远超长袍礼服,长袍礼服常常就只能穿一回就得扔,但短打却能“修修补补”地用好多年。
“新的能穿三年,旧的再穿三年,补补缝缝还能撑三年”,这话儿活灵活现地说明了短打衣服真的结实耐穿。
因此,古代的老百姓会选择穿短衣,这既是因为手头不宽裕,也是因为干活方便。而那些少数的有钱人,他们才有能力穿上长袍。
电视剧里头的场景,大都是讲的宫廷里的贵族,这让好多观众误以为那时候的人都爱穿长到拖地的衣服。
不过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讲,平时穿的还是短袖短裤这些轻便的衣服。
现在这年头,咱们大多都不用再为吃饭穿衣犯愁了。
而那看似朴素的短打服饰,其实蕴含着古人辛勤劳作、自强不息的精神象征。
说起短打,咱们回头瞅瞅,那可不单单是几块布的事儿,它背后藏着的,是一段沉甸甸的历史。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