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科举作弊案:敦煌泄题文书揭示古代考试经济产业链
嘿,大家好啊!今天咱来聊聊古代的科举考试。在古代,科举那可是关乎无数人命运的大事,“十年寒窗苦,一卷定终身”,多少学子就盼着能通过科举出人头地呢。不过,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考试就有作弊,唐代的科举也不例外。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远在敦煌的一些文书,居然为我们揭开了唐代科举作弊背后的惊人秘密。
敦煌,这可是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那里出土了大量珍贵的文书,也就是咱们常说的敦煌遗书。这些文书的内容五花八门,涉及到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中就有关于科举考试的重要线索。话说在唐代,科举考试分为好几种科目,像进士科、明经科等等,那竞争相当激烈。为了能在考试中胜出,一些人就动起了歪脑筋,搞起了作弊的勾当。
唐代科举作弊手段,那也是多种多样。先说这贿买考官,这在当时可是个大弊端。那些贵族官僚家庭,为了自家孩子能考上,那是各种行贿托请。你想想,考官要是被收买了,这考试还能公平吗?晚唐著名诗人杜荀鹤,诗写得那叫一个好,可就因为朝中没人,屡试不第,他自己也无奈地感叹 “空有篇章传海内,更无亲族在朝中”。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贿买考官风气有多严重,简直让平民学子苦不堪言。
还有夹带经文,这也是常见的作弊方式。考生们为了能在考场上有 “外援”,可谓是绞尽脑汁。在唐代,把这叫 “书策”。有的伪造堂印传递标准答案,有的在文房四宝里夹藏抄录文章,真的是五花八门。到了后世,夹带的方法更是层出不穷,把经文藏在衣服鞋袜里,或者直接密写在衣物、身体上,甚至连文具、食品、蜡烛这些随身物品都能用来夹带。就像在河南洛阳发现的那本《五经全注》,堪称世界之最的微型书,才巴掌大点儿,却有 342 页,30 万字,上面刊载着《易经》《书经》《诗经》《礼经》《春秋》五经,还有注释和序言呢。在浙江嘉善、南京的江南贡院也都发现过类似的微型书,上面的字小得跟跳蚤似的,一粒米都能盖住 8 个字,简直就是作弊奇书。
除了这两种,还有请人代考,也就是找 “枪手”。这种现象从唐代就开始有了,而且是愈演愈烈。像清朝末年的重要政治人物胡汉民,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代考 “枪手”,还在清末两次代人参加乡试,都中了举人呢。
那么,唐代的科举作弊案是怎么被发现的呢?这就得提到敦煌文书了。在敦煌出土的一些文书里,记载了一些关于科举考试的特殊情况。比如说,有的文书里出现了和当时科举考试题目相似甚至相同的内容,而且这些文书的年代和科举考试的时间对得上。这可就奇怪了,这些文书怎么会出现在敦煌呢?经过学者们的研究推测,很有可能是当时参与科举作弊的人,为了把泄题的资料传递出去,想了各种办法,而敦煌在当时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和文化交流中心,或许这些资料就是在传递过程中流落到了这里,被保存了下来。
从这些敦煌文书揭示的科举作弊案,我们还能发现一个古代考试经济产业链。那些想通过作弊考上的考生,会花钱去贿赂考官、找枪手、购买作弊工具等等。而一些不法之徒,就瞅准了这个 “商机”,专门做起了和科举作弊相关的 “生意”。比如说,有专门负责给考生提供夹带经文的人,他们把经文抄录在各种微型物品上,然后高价卖给考生。还有一些人,打着能帮考生打通考官关系的幌子,到处骗钱。在这个产业链里,上到考官,下到一些小商贩,都能从中获利。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科举制度虽然是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但已经被一些人钻了空子,变得不那么纯粹了。
不过,历代对于科举作弊的惩处其实都很严厉,唐代也不例外。一旦发现作弊,考生不仅会被取消考试资格,还可能面临严厉的刑罚,考官要是参与作弊,那更是严惩不贷。但即便如此,还是有人为了利益铤而走险。
好啦,今天关于唐代科举作弊案以及背后的考试经济产业链就跟大家聊到这儿啦。要是觉得有意思,就请大家动动发财小手点赞关注,祝点赞关注的朋友们都能财运亨通,好运连连哦!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