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年评衔时中央犯难,最后毛主席说:把他调回来,陕北必须有上将
话说1934年,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原本打算跟贺龙带领的红二方面军碰头,但经过一番艰难行走,他们最后竟然走到了陕北那边。这可不是碰运气碰上的,要是陕北红军之前没在那边打下根基,跟老百姓搞好关系,红一方面军可能就不会往那儿去了。后来,三大方面军都到了陕北,这儿就成了大家都知道的革命重要地方,在中国革命历史上那可是大名鼎鼎。因此,像毛主席这些老一辈的中央领导,对陕北还有陕北红军的战友们,心里头有着特别深的感情。
1955年,咱们军队头一回搞大授衔,那时候,陕北地区可是个举足轻重的地儿,老陕北红军的干部们自然得被好好琢磨琢磨,得给他们个公道。可问题来了,大家都知道,陕北红军的领头羊是刘志丹和谢子长,这两位大功臣啊,可惜走得早,没能亲眼看到新中国站起来。还有一位高姓的头头儿,他的军队背景也是响当当的,也是陕北红军的老资格了。本来呢,这三位都该是大将甚至元帅的料,但到了1955年,他们都已经不在了,这样一来,陕北红军这边就显得有点为难了。
尽管其他红军队伍也都历经重重困苦,但大都有各自的代表人物,队伍架构还算完整。唯独陕北红军让中央领导感到头疼,要是论功行赏,本该选出几位军衔高的干部;可实际情况是,陕北红军的主要头头们都不在了,活着的也不能硬给他们提上去吧?评军衔的方案出来后,陕北红军那边元帅位置空缺,大将也没有。对于这事儿,主席他们中央领导虽然觉得挺可惜,但也确实没啥好办法。
说到上将的候选人里头,陕北那边也是没人上榜。贺晋年同志,他本来就是陕北人,资历老得很,红军那时候就是军级干部了,当过红27军的军长,解放战争时还是东北野战军里资格很老的纵队司令之一。但问题是,高某活着的时候跟贺晋年关系不错,给了他不少提拔。结果高某一走,贺晋年不知咋的就受了点牵连,最后勉强给评了个少将军衔。部队里头对这些事情都是讳莫如深,贺晋年自己也只能认了。他的军衔跟他实际的资历比起来,那真是差远了,但话说回来,能评上个将官,也算是不容易了。
大家都没啥好办法的时候,毛主席开口了,说有个合适的人选,得把他调回部队授衔。陕北红军功劳那么大,怎么也得有个上将代表!主席说的这个人,就是闫红彦。闫红彦1925年就入了党,参与创建了陕北红军,解放战争时还当过二野第3兵团的副政委。后来新中国成立,为了建设国家,闫红彦离开了部队,在四川干过副省长这些大官。毛主席特意点他的名,让他回部队参加授衔,这是有理有据的:一般干政府工作的干部,都不参与评军衔,但55年中央安排闫红彦兼任成都军区第一副政委,这样一来,给他授衔就合乎规定了。
有的读者可能会想,贺晋年这种老资格的人都受到了牵连,闫红彦怎么就没事呢?原因就在于,那位高领导活着的时候,野心勃勃,总想着争功。他本想拉拢闫红彦,但闫红彦不买账,还拒绝吹捧他,更不承认高领导是陕北红军的主要创始人。这让高领导非常不爽闫红彦。结果呢,1954年以后,闫红彦的处境反而好起来了。说实话,要是光看军队履历,闫红彦评上将可能有点勉强。但他可是陕北红军的代表,军民都对他有感情,谁也不会反对他评上将。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