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给网约车司机好评的何同学,撕开的不止是“精英叙事”的虚伪
天天网约车 同样都是靠着互联网吃口饭,最近数码领域大V@老师好我是何同学,关于不给网约车司机好评,并称是锻炼拒绝“讨好型人格”方式的言论,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其在文中称,过去面对司机请求会口头敷衍但事后遗忘,如今选择直接拒绝,并称这是“锻炼真诚与勇气”的方式。何同学将“拒绝好评”定义为对抗讨好型人格的“真诚表达”,但公众更关注其行为背后的逻辑矛盾。
作为常年向观众索要“一键三连”的UP主,何同学对网约车司机索要好评的评价被网友视为“双标”。这种对比让公众感受到一种居高临下的傲慢——司机服务“中规中矩”便不值得认可,而他自己却将“三连请求”包装为内容创作的常态。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对“真诚”的界定。何同学试图用“拒绝”展现自我突破,但这一行为被解读为对服务行业缺乏共情。网约车司机日均工作超12小时,收入与好评率挂钩,一句“抱歉我不想打”可能加剧其生存焦虑。正如网友讽刺:“真正的真诚应向上挑战权威,而非向下为难劳动者”。
何同学的争议并非偶然,而是其长期精英化人设的必然反噬。从与库克英文对谈走红,到成立公司、接单价百万的商业合作,他早已脱离普通大学生的身份,成为年收入千万的“科技新贵”。这种身份转变使其难以共情底层劳动者——他眼中的“勇气训练”,在司机看来可能是生计压力下的又一次挫败。
何同学的此番言论,已给他自己带来了深深地反噬效应。其在B站3天内流失了近3万粉丝。有评论尖锐指出,科技博主若失去对社会的温度,再炫酷的视频也只是流量泡沫。
更深层来看,争议也触及平台规则的公平性。滴滴等平台将司机收入与好评绑定,却不能建立合理的跨城费用协商机制,来自绍兴的网约车司机王师傅,因为与乘客协商跨城费未果,被投诉后遭平台扣掉12分服务分,而反诉无门。
当这种系统性矛盾,被转嫁至司机与乘客的个体冲突中,最终只能有司机端来承担所有结果是,何同学的言论,恰恰成了公众宣泄对平台机制不满的出口。
可以说,何同学的案例为所有创作者敲响警钟,当个人表达涉及阶层议题时,需慎之又慎。
一场拒绝好评的风波,揭开了网红经济中精英与大众的认知裂痕。
当何同学们在高举“真诚”大旗时,或许更需思考,真诚的对象应是真实的世界,而非自我感动的叙事。真正的勇气,不在于对弱势者说不,而在于对不合理的机制说不。
对于何同学这种虚伪的人格,你怎么看呢?欢迎评论区留言。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