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直播全是大学生?博取流量哗众取宠
《法治日报》的报道指出,使用“大学生”标签来吸引观众并进行商品推销或低俗内容的直播现象普遍存在。
经调查,王磊发现一名网络主播声称来自他的学校,但缺乏校相关证据。询问同学后亦无人确认其身份。通过直播问答,该主播未能回答学校相关问题,引起王磊质疑其真实身份及其动机,担心这会损害学校声誉。
胡明对某女主播声称自己要上课的说法表示怀疑,因为学校有活动要求全体师生出席。然而,该女生在固定时段频繁直播,进行游戏或聊天,令人质疑她的大学生身份和课业安排。
行业内部人士指出,尽管一些直播间标榜“大学生”或“女大学生”,实际上主播并非学生。直播内容丰富,涵盖跳舞、搞笑、陪玩到带货等。
一位直播运营专家透露,很多账号看似个人经营,其实背后由公司操控。使用“大学生”标签旨在提升人气,从而增加收益。一些直播内容因边缘化操作易获打赏,即便风险被封号也不惜更换账号继续。实际上,许多非大学生冒充大学生以直播谋利。
记者通过公开资料分析发现,冒充“女大学生”进行直播欺诈的社会人士事件频发。近期,青岛市公安局李沧分局破获一宗案件,捕获一名假扮“女大学生”的网络诈骗犯,并收回赃款超过460万元。
得益于张先生的财富,他迅速赢得了李某的好感。通过李某,张先生又认识了她的九位“闺蜜”。然而,一连串的借贷请求随之而来,以家庭病患和校园贷款等理由向张先生借钱。初期,张先生对这些请求有求必应。但随后他发现这些借款无休止且金额巨大,开始怀疑遭遇了诈骗团伙并向警方报案。
经调查,警方揭示这10名自称女大学生的人实际上是同一个男性冒充的。
专家王四新指出,部分主播假冒女大学生身份,吸引观众,获取非法利益,损害用户权益和校园声誉,破坏直播秩序。
“主播需真实标示身份与内容。”王四新强调。律师赵占领表明,虚假身份诱致打赏可要求退款。若未接受打赏或身份不涉及交易,则可能仅违规无欺诈。标签须真实,需加强审核。
去年12月12日,中央网信办发布关于开展“清朗”专项行动的通知,以整治短视频信息内容中的不良问题。该通知指出,将严肃处理刻意展示性暗示或挑逗动作,发布低俗、擦边球等不健康内容的行为。同时,对于非法使用大学生名义传播此类信息,进行低俗营销的行为也将被严格查处。
朱杰指出,为吸引观众,部分主播或涉及低俗、虚假身份直播,违背平台规定及社会道德。他建议,平台应严格内容审核,对违规采取封禁等措施。观众亦需提高鉴别力,关注有价值的直播。王四新认为,平台须明确规范,禁止冒充行为,并处罚违规,加强主播教育,培养其诚信。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