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半部红楼,一生漂泊

镜与潭 1周前 (04-28) 阅读数 6 #推荐

1911年6月1日,萧红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原名张乃莹。

她的出生并未给这个封建家庭带来太多喜悦——

父亲张廷举重男轻女,母亲姜玉兰虽疼爱女儿,却在萧红八岁时因病去世。

这个早逝的母亲,成为萧红一生挥之不去的伤痛记忆。

在散文《永远的憧憬和追求》中,她写道:

"母亲死后,我就在祖父的后花园里长大,那里成了我唯一的乐园。"

萧红

1920年,父亲续弦,继母梁亚兰生下一个儿子。

从此,萧红在家中的地位一落千丈。

父亲对她愈发严厉,动辄打骂。

1924年,13岁的萧红被送入呼兰县立第一女子初高两级小学校读书,这是她人生中难得的快乐时光。

1927年,她考入哈尔滨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开始接触新文学和进步思想。

逃婚与沦落:叛逆少女的第一次抗争

1930年夏天,19岁的萧红面临人生第一个重大抉择。

父亲将她许配给当地富商之子汪恩甲,这门亲事在旁人看来门当户对,却让接受新式教育的萧红痛苦不堪。

更让她绝望的是,她发现未婚夫汪恩甲不仅吸食鸦片,还经常出入风月场所。

这年秋天,萧红做出了惊世骇俗的决定——

与远房表哥陆振舜私奔至北平。

在《商市街》中,她回忆道:

"我带着几件换洗衣服和三十块钱,在深秋的夜里逃出了家门。"

两人在北平西单的辟才胡同租了间小屋,萧红化名张莹,进入北平大学女子师范学院附属中学读书。

然而好景不长。

1931年1月,陆振舜因家中断供经济支持而动摇。

春节前夕,他独自返回东北,留下萧红一人在北平。

身无分文的萧红被迫返回呼兰,等待她的是父亲的震怒和汪家的退婚要求。

更糟的是,她发现自己怀孕了。

1931年3月,萧红被父亲软禁在老宅。

某个深夜,她撬开窗户逃出,从此与家庭彻底决裂。

无家可归的她竟鬼使神差地回到汪恩甲身边,两人在哈尔滨道外十六道街的东兴顺旅馆同居。

1932年5月,萧红临产在即,汪恩甲却以"回家取钱"为由一去不返,留下她独自面对600多元的巨额欠债。

萧军的出现:救赎还是新的深渊?

1932年7月,旅馆老板将身怀六甲的萧红关进储藏室,威胁要将她卖掉抵债。

绝望中,萧红给《哈尔滨国际协报》副刊编辑裴馨园写信求救。

裴馨园派年轻编辑萧军前去探望,这次会面彻底改变了萧红的命运。

萧军后来在《烛心》中回忆初见萧红的情景:

"她穿着一件褪色的蓝布长衫,腹部高高隆起,但那双眼睛却亮得惊人。"

两人彻夜长谈文学,萧红即兴朗诵自己写的诗:

"那边清溪唱着,这边树叶绿了,姑娘啊!春天到了。"

萧军被她的才华深深震撼。

萧红与萧军

1932年8月7日,松花江决堤,洪水淹没大半个哈尔滨。

萧军抓住这个机会,租了一条小船,趁着夜色将萧红救出旅馆。

他们在道里新城大街的欧罗巴旅馆暂住,不久后萧红在哈尔滨市立医院产下一名女婴。

因无力抚养,六天后她忍痛将孩子送给医院看门人。

这个决定成为她一生的梦魇,后来她在《弃儿》中痛苦地写道:

"她的哭声还在我耳边响着,可是我已经看不见她了。"

文学之路的开启:从东北到上海

1933年10月,二萧与友人集资出版了小说散文集《跋涉》,其中收录萧红的《王阿嫂的死》等五篇作品。

这本自费印刷的小册子在东北文坛引起轰动,但也招致日伪当局的注意。

1934年6月,为躲避迫害,两人乘船逃往青岛。

在青岛观象一路1号的小楼里,萧红完成了她的成名作《生死场》。

这部描写东北农民苦难的中篇小说,以惊人的力度展现了"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

与此同时,萧军创作了《八月的乡村》。

由于题材敏感,他们的作品屡遭退稿。

1934年11月,二萧给鲁迅写信求助。

令他们惊喜的是,鲁迅很快回信表示愿意帮忙。

1934年底,他们来到上海,在鲁迅的指导下进入文坛。

1935年12月,《生死场》作为"奴隶丛书"之三出版,鲁迅亲自作序,称赞其"力透纸背"的描写。

萧红一举成名,与萧军并称"二萧"。

感情破裂:从上海到东京

成名后的二萧,感情却出现裂痕。

萧军性格暴躁,经常对萧红拳脚相加。

他在日记中坦承:"我爱她,但有时候就是想打她。"

更让萧红痛苦的是,萧军频繁出轨,甚至与她的好友许粤华有染。

1936年7月,萧红决定暂时离开。

在鲁迅的资助下,她东渡日本。

在东京,她租住在麹町区富士见町的公寓,专心创作。

《孤独的生活》《家族以外的人》等散文都写于这个时期。

她在给萧军的信中写道:"东京的樱花开了,我却只想哭。"

1937年1月,萧红回国,发现萧军与许粤华的关系仍未断绝。

在一次激烈争吵后,萧军竟将怀孕的许粤华带回家中。

这个打击让萧红彻底绝望,1938年初,她在西安正式与萧军分手。

临别时,萧军说:"你永远是我最爱的女人。"

萧红回答:"可是这个'爱'字对我来说太沉重了。"

与端木蕻良的婚姻:最后的希望与失望

1938年4月,萧红在武汉结识青年作家端木蕻良。

此时的她已怀上萧军的孩子,但端木仍向她求婚。

5月,两人在汉口大同酒家举行简单的婚礼。

新婚之夜,端木的体贴让萧红泪流满面——

"我终于遇到了一个懂规矩的人。"

然而幸福转瞬即逝。

萧红与端木蕻良

1938年10月武汉沦陷前,端木竟独自先行前往重庆。

身怀六甲的萧红不得不拖着病体,在战火中艰难跋涉。

她在散文《失眠之夜》中写道:

"我像一片落叶,在长江上飘着。"

1939年,萧红在北碚产下一子,但孩子三天后夭折。

这个打击让她的肺结核病情加重。

1940年1月,为躲避战乱,二人在周恩来的安排下飞往香港。

在九龙乐道8号的小屋里,萧红完成了她最成熟的作品《呼兰河传》。

这部自传体小说以诗意的笔触回忆童年,字里行间却透出彻骨的孤独。

最后的时光:战火中的永别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

病重的萧红被送往跑马地养和医院,却被误诊为喉瘤。

手术后发现是误诊,但为时已晚。

1942年1月22日,在日军占领下的香港,萧红走完了31年短暂而坎坷的人生旅程。

临终前,她对守护在旁的骆宾基说:

"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萧红去世后,端木蕻良将她的骨灰分葬两处——

一半埋在浅水湾丽都酒店前的海滨,一半埋在圣士提反女校后院。

1957年,浅水湾的墓地因建设需要迁移,香港文化界人士将骨灰转葬广州银河公墓。

这位被鲁迅誉为"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的才女,一生都在追求爱与自由,却屡屡被命运捉弄。

她的文字,如血如泪,记录了一个时代的苦难与一个女子不屈的灵魂。

正如她在《呼兰河传》中所写:

"人生为了什么,才有这样凄凉的夜。"这个追问,至今仍在叩击着每个读者的心扉。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镜与潭

镜与潭

分享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知识,畅谈社会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