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玉避坑指南:胖东来、导游、地摊,谁在割韭菜?
河南胖东来商超的玉石柜台近期成为热议话题。一位消费者晒出购买记录:花一万元购入和田玉手镯,商家主动说明利润约为两千元,并提供国家级鉴定证书和90天无理由退换服务。根据南阳市监局2024年发布的报告,胖东来全年玉石抽检合格率达98.2%,平均毛利率稳定在18%-21%。相比之下,郑州某商场曾因强制收取10%退货手续费被投诉,店员解释称“玉石行业默认不退不换”。
利润透明的背后是供应链直采模式。胖东来采购团队常年驻扎云南瑞丽,直接从矿主手中收购原石,省去中间商环节。一块成本七千元的翡翠原石,传统珠宝店加工后标价一万八,而胖东来以九千元出售。这一模式引发行业反弹——2023年某玉商在直播中声称“胖东来压榨供应商”,但随后网友扒出该商家售卖的同款手镯进价仅为标价的三分之一,事件最终以玉商道歉收场。
云南旅游团的玉石销售套路已成公开秘密。一名从业十年的导游私下透露,游客在“合作商店”购买的“黄龙玉挂件”,标价四千九百元,实际采购价不足两百元。这些玉石多来自福建漳州的家庭作坊,用染色石英岩冒充天然玉石,再编造“大师开光”“矿区直供”等故事提升溢价。
2023年云南文旅局通报的一起案例显示,某游客花费一万五千元购入“冰种翡翠观音”,经检测实为玻璃填充的B货,市场价不到三百元。维权时商家已关门跑路,旅行社则以“自由消费”为由拒绝担责。更隐蔽的是“包厢式营销”:游客被单独带进隔音房间,两名导购唱双簧,一人鼓吹升值空间,另一人假装“申请特价”,利用紧迫感促成交易。数据显示,这类场景的成交率比普通柜台高出35%。
地摊淘玉:百元三件的货能买吗?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的玉石摊位前,“一百元任选三件”的吆喝声不绝于耳。这些低价玉器多为河南南阳产的韩料或巴基斯坦玉,批发价每件三到五元。摊主老李算了一笔账:一桶成本二十元的染色剂能处理五百件货品,周末单日销量超四百件,利润率高达300%。
线上直播间的套路更防不胜防。某主播用强光手电照射玉石,镜头前显得通透水润,实际收到货后颜色灰暗。2024年浙江查处的直播售假案中,主播将成本六十元的金丝玉包装成“新疆和田籽料”,标价三千八百元,通过虚构“矿主破产甩卖”剧情,两个月销售额突破五百万元。执法人员在其仓库发现大量B货翡翠,部分化学残留物超标,长期佩戴可能引发皮肤炎症。
暴利链条:从矿工到消费者翻了几番?缅甸克钦邦的矿工每日工资约合人民币四十元,他们挖出的原石经云南瑞丽流入国内。第一手贩子加价50%转卖给加工厂,广东肇庆的作坊用数控机床批量雕刻玉牌,每件加工费不到一元。这些成品贴上“非遗工艺”标签后,身价立刻暴涨二十倍。
二级批发市场的猫腻更多。瑞丽姐告早市的摊主会用特制蜡液浸泡玉石,掩盖表面裂纹。2024年央视暗访发现,某直播间售价八万八的“高冰翡翠手镯”,实际是经过酸洗注胶的砖头料,检测报告显示其折射率与天然翡翠不符。业内人士透露:“这种货戴半年就会发黄,但消费者维权时商家早跑路了。”
争议终结:透明定价会毁了玉石行业吗?支持胖东来模式的人认为,明码标价能终结行业乱象,就像超市明码标价终结菜市场缺斤少两一样。反对者则称,玉石讲究“赌性”和“缘分”,统一标价会让收藏失去魅力。某古玩店主举例:“一块和田玉有人看出历史感愿花十万,有人只觉得是块石头,定价怎么可能标准化?”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价值评估体系。全国现有三百多家珠宝检测机构,但证书只鉴定材质不标注价值。消费者刘女士投诉称,她花三万元买的“羊脂玉”手镯,两家机构分别估价八千元和五万元,“连专家都说不清到底值多少”。
胖东来的尝试撕开了行业黑幕,但质疑声从未停止——20%的毛利率是否真算“良心”?旅游团和地摊的暴利能否被彻底铲除?当消费者为“保真”多付20%成本时,是否变相承认了行业乱象的合理性?这些问题或许没有标准答案,但至少证明:在信任崩塌的市场里,有人开始用透明对抗混沌,哪怕这种对抗注定充满争议。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