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小国用天然气还清81亿欠款,转身又送中国百亿大礼?
2025年5月,中亚腹地的卡拉库姆沙漠烈日灼人,一群中国工程师正调试着直径1.5米的输气阀门。
这条即将贯通的天然气管道,承载着土库曼斯坦对中国的“双重承诺”——不仅用10年时间还清81亿美元债务,更以每年65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供应,成为中亚最硬核的“信用标杆”。
1991年苏联解体时,土库曼斯坦手握全球第四的天然气储量(19.5万亿立方米),却因技术落后、资金匮乏,沦为“捧着金碗讨饭”的穷国。
2007年,中国雪中送炭,提供81亿美元贷款助其开发气田。
这笔钱相当于土库曼斯坦当年GDP的70%,西方媒体嘲讽“注定打水漂”。
但剧情反转了——土库曼斯坦用天然气“还债”,通过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已建成A/B/C三条线),累计输送超4000亿立方米,占中国进口量的45%。
2021年6月,土总统别尔德穆哈梅多夫宣布债务清零时,德国《明镜》周刊感叹:“这是全球化时代罕见的诚信范本。”
土库曼斯坦的还债之路充满地缘凶险。
俄罗斯曾垄断其天然气出口,要求“2028年前必须经俄管道”;美国则用“民主化”施压,试图切断中土能源合作。
但土库曼斯坦硬是靠“三个坚持”破局:
1、坚持对华供气价格稳定,即便国际气价暴涨300%仍履约;
2、坚持技术合作,引入中国北斗定位系统优化管道监测,泄漏率降至0.02%;
3、坚持人民币结算,2024年对华贸易本币结算占比达68%,撼动美元霸权。
更让西方震惊的是,债务还清后,土库曼斯坦主动加码——启动第四条天然气管道(D线),绕开传统过境国直通中国,年供气量将达650亿立方米,足够北京用3年。
中土合作早已超越能源范畴:
基建狂魔:中国援建列巴普州净水厂,让5000人喝上达标水;修建1000公里公路,串联起沙漠中的孤城。
铁路革命:中吉乌铁路2026年通车后,中土货运时间从14天缩至5天,物流成本下降40%,中亚“陆锁国”变“枢纽国”。
人文浸润:3000名土库曼学生在中国留学,山东快书、陕西腰鼓登上阿什哈巴德剧院,文化互鉴成新纽带。
当欧美用债务陷阱论抹黑时,土库曼斯坦民众用脚投票——民调显示,82%的人认为“中国合作带来实在利益”。
反观西方“画饼”:欧盟承诺的“跨里海管道”拖延20年未动工;美国“中亚战略”砸30亿美元,却只建成3座无人问津的“民主中心”。
土库曼斯坦总统顾问阿塔耶夫一针见血:“中国人带来技术、资金和准时完工,西方只带来PPT和附加条件。”
中土合作并非高枕无忧:
一方面是绿色压力。欧盟碳关税威胁天然气出口,双方正合作开发“蓝氢”(天然气制氢+碳捕获),争夺新能源赛道。
另一方面是大国博弈:俄罗斯提议“俄-土-印管道”分流对华供气,土耳其借“中间走廊”争夺中亚影响力,土库曼斯坦如何平衡成关键。
土库曼斯坦的故事,撕碎了西方“债务陷阱”的谎言,证明平等合作才是全球化正道。
当650亿立方米天然气穿越荒漠抵达上海,当中欧班列鸣笛驶过阿什哈巴德,一条比古丝绸之路更辉煌的“新丝路”正在诞生——它不靠炮舰开道,而以互信为桥。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