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一个地形“四不像”、面积比台湾还小的国家,居然能在沙漠里种菜,在盐湖旁建港口,还能把“没水没油”的困局,硬生生打造成科技农业的奇迹。
说的就是中东的“地缘炼金术士”——以色列。
这个国家像什么?像一块被天上乱扔下来的拼图板,海岸、丘陵、断裂带、沙漠……全都有,而且每一块都不好搞。但偏偏,以色列不仅搞起来了,还玩得风生水起。
今天我带大家回顾一下这个“地理教科书式”的国度,是怎么把“恶地”用到极致的。
想象一下,在一块比山东还小的地儿上,居然同时塞下了四种极端地貌——
先从西边看起,那是一片187公里长的海岸平原。这地段好,阳光温和、土地肥沃,是以色列的大粮仓。说白了,全国能种的地,基本都集中在这了。
北部的亚柯平原,就像“冬夏两用”的田地,一年两茬;
中段的沙仑平原,柑橘飘香,简直是中东的“果盘中心”;
南边的非利士平原,靠近加沙,虽然窄,但耕地扎堆,寸土寸金。
这片平原,不光种地,还聚了大多数城市、人口和工业。你要是把以色列比成一台机器,这里就是它的主板和芯片。
再往东走,地势就开始“拱起来”了。那是中部山地带,风景挺野,也挺灵。
北部的加利利山地,是《圣经》粉丝的天堂,耶稣的足迹遍布其间;
中部的撒玛利亚丘陵,地不高,但雨水多,谷地宽,适合耕种;
南边的朱迪亚山地,也叫犹大山地,耶路撒冷就藏在这群山中。
这片山地不仅是信仰的发源地,更是人类历史最早的定居点之一,比如耶利哥城,堪称“考古学的活化石”。
接下来,是我最喜欢的地貌——约旦大裂谷。你听这名字就知道,不是一般地“裂”。
这片裂谷其实是东非大裂谷的最北端,从北到南“咔嚓”一刀,顺着下去就能连到非洲。沿途有什么?全是奇观:
加利利海:全球最低的淡水湖;
约旦河:360公里长,像给以色列的沙地插了一条“生命线”;
死海:海拔**-430.5米**,地球最低点,咸到能躺着看书;
亚喀巴湾:是以色列红海的唯一出海口,港口城市埃拉特就在这。
别看这地方干巴巴的,其实这条裂谷撑起了以色列水资源与出海命脉,用“裂中生机”来形容,一点不夸张。
说到干巴巴,那必须提一嘴内盖夫沙漠,它几乎占了全国一半国土。
我当年去的时候,感觉像到了另一个星球。但神奇的是,在这么荒的地方,以色列搞出了全球最大的玻璃瓶厂,为可口可乐、百事可乐供应瓶装,全自动化流水线,一个大厂只用500人就能干活!
这不是“沙漠突围”,这简直是“沙漠逆袭”!
你想想,别的国家还在研究怎么在沙漠里修路,以色列已经在沙子里输出工业品了。
那这个国家到底靠啥活下来的?一个字:精算。
以色列的气候就像人格分裂——沿海是地中海气候,冬天能下点雨;中部山地和南部沙漠是干热区,40℃是常态,一年下来能不能下够50毫米雨都难说。
怎么办?他们发明了滴灌技术,让每滴水都精准打在植物根上,还建了一整套水调度系统,把北边的湖水拉到南边的旱地,用科技精确灌溉每一亩田。
这就像打游戏时只有半滴血,别人只能躺平,它还能反杀。
换个角度看,以色列的成功不是“地理优势”,而是“地理锤炼”。
别人觉得“沙漠”是阻碍,它拿来种田;
别人觉得“裂谷”危险,它做水库和旅游;
别人没水喝,它靠科技一滴一滴省出来,还能外销农业技术。
在我看来,以色列是把“天不时、地不利”的牌,硬是打出了“人和”的局面。
我更倾向于把以色列看作一个“反地理宿命论”的国家。
它不是地理好才富,而是在坏地理中活出好故事。这种故事,对那些资源匮乏、生态严峻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其实更有启发。
如果换到今天中国的西北地区,我们是不是也能借点以色列的思路,在沙漠、山地、盐碱地里找到“逆袭”的钥匙?
问渡
吹太高也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