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日报昨天发表一篇长文:芒格晚年不为人知的故事(《TheUntold

王言它聊世界 2025-11-28 20:41:32

❗️ 华尔街日报昨天发表一篇长文:芒格晚年不为人知的故事(《The Untold Story of Charlie Munger’s Final Years》),网上多翻译成“查理·芒格最后的岁月”。 作者:Wall Street Journal 记者 Gregory Zuckerman ,2025-11-26(chatgpt做的文章要点速读)一、内容摘要 1. 不是“颐养天年”,而是继续“全力开卷” 尽管芒格在加州蒙特西托有一处自己规划的、带海景的“芒格小镇”(Mungerville),但最后几年他反而主要住在洛杉矶那套相对朴素的老房子里,天天读报表、看年报、研究新公司,完全没有“功成身退”的意思。 2. 九十多岁,还在押“逆风行业”,一年赚超 5000 万美元 文章重点写了:在去世前一年,他对一个自己“六十多年都不碰”的行业(煤炭)下了大注,从一只冷门煤炭股上赚了 5000 万美元以上——典型是对 Alpha Metallurgical Resources 这类高争议、高周期性标的的长期逆向押注。 3. 和两个年轻合伙人,把房产帝国做到 30 亿美元 他和年轻邻居、合伙人一起经营 Afton Properties,在美国多地买公寓楼,资产规模做到约 30 亿美元、上百栋物业:几乎不用高杠杆,追求的是“稳健现金流 + 超长持有”,像在做一个迷你版的伯克希尔地产分部。 4. “不交新朋友,就会没有朋友”——极晚年的社交选择 芒格晚年每周会在洛杉矶固定地点组织早餐局,身边围着年轻投资人、企业家、写作者,他那句被记者特别引用的话是: “At my age, you make new friends, or you don’t have any friends.”  他刻意拉近和年轻人的距离,用“吐槽 +讲故事 + 现场 Q&A”的方式持续输出影响力。 5. 健康下滑 + 对 AI、未来的忧虑与好奇 文章也写到,他最后几年健康确实明显下行,要坐轮椅、行动受限,但精神头还在: • 持续跟踪 AI、科技巨头和全球局势,对 AI 既警惕又好奇; • 私下对“世界是不是比他年轻时更疯狂、更投机”有很多抱怨; • 但行动上仍然是:研究、下注、复盘,而不是退回花园养老。 6. 和巴菲特的关系:公开低调,私下仍然互为“第二大脑” WSJ 提到,他在伯克希尔的角色晚年越来越像“幕后宪法”:不抢镜头,不要头衔上的扩张,但很多重大决策(包括对科技股、对中国等问题的态度)背后都有他的影子。他自己则更愿意把注意力分散到 Daily Journal、Afton Properties 等“小宇宙”里。二、文章简介 可以把这篇 WSJ 看成是:给“查理·芒格 90+ 岁版本”做的人物特写,而不是再讲一遍他和巴菲特的传奇。 • 叙事重心不在“伟大战绩”,而在: • 他为什么没有选择彻底退休、搬到海边豪宅躺平; • 他如何在 95、96、97 岁还做大额逆向投资; • 他怎样用早餐局、聊天、吐槽维持和年轻一代的高密度互动。 • 写法上,是典型 WSJ 的“长特稿”: • 用几个戏剧性细节(50M 煤炭收益、30 亿地产、老人家盯 AI)来打破大众对“传奇老人”的刻板印象; • 把“如何老去”这个议题,塞进一位投资者的最后章节里。

0 阅读:1
王言它聊世界

王言它聊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