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不愧是俄罗斯“名嘴”,扎哈罗娃真的挺有眼光的,她明确表示,“我就是喜欢中餐”。扎哈罗娃说:“我就是喜欢中国菜,没什么可多说的……我喜欢这样的饮食方式,不是给你单独端上来的一整道菜,而是有很多种不同的菜品,你可以从中随意挑选、品尝、搭配。” 最近啊,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玛丽亚·扎哈罗娃在一场公开活动里,就简简单单说了句“我就是喜欢中餐”,没想到一下子就在社交媒体上火起来了。 这位平时说话特别犀利,被大家叫做“外交名嘴”的人,用这么朴实的话,一下子就让大家看出来她对中华美食那是真喜欢。 她还专门提到,中餐不是那种一整盘端上来的菜,而是能好多菜自己随便搭配着吃,这种饮食理念,让她感觉到了选择的乐趣和大家一起分享的温暖。 扎哈罗娃喜欢中餐这种能自由搭配的特点,其实这里面藏着中西饮食文化很大的不同呢,西方那种分餐制,特别强调每个人都是独立的,自己吃自己的。 可咱们中式合餐就不一样了,更看重大家一起互动,感情上也能更亲近,扎哈罗娃这么一说,就让人想起美国前总统奥巴马访华的时候,他尝了北京烤鸭,不光学着用薄饼卷着鸭肉吃,还开玩笑说:“这可比白宫那种分餐仪式有人情味多了。” 还有意大利导演贝托鲁奇,他拍《末代皇帝》的时候,一下子就迷上了中式宴席,还感叹说,中国的餐桌就像一场戏,每道菜都是演员,一起演着人情故事,这些外国名人喜欢中餐,可不只是因为味道好,背后其实是对咱们东方生活理念的一种认同。 美食一直都是文化交流里特别好的“使者”,1972年尼克松访华的时候,周恩来总理亲自安排国宴菜单,里面的“宫保鸡丁”因为酸酸甜甜还带点辣,一下子就成了美方代表团关注的焦点,美国媒体还把它叫做“东方神秘酱料的革命”,后来这道菜在美国的中餐馆里,成了最畅销的菜。 这几年也有不少例子,日本乒乓球选手福原爱在辽宁训练的时候,因为太爱吃锅包肉了,还专门去学怎么做,英国作家J.K.罗琳访华的时候,尝了广式早茶里的虾饺,直夸虾饺玲珑剔透,像魔法变出来的艺术品。 中餐靠着地域广、烹饪方法多样,成了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 扎哈罗娃公开说自己喜欢中餐,可不是碰巧的,她作为俄罗斯很有经验的外交官,多次来中国,在外交场合用筷子用得可熟练了,还跟同行说“糖醋里脊配米饭吃才地道”,她对中餐这么了解,说明她一直都在观察中国文化。 而且啊,扎哈罗娃她爸爸弗拉基米尔·扎哈罗夫是俄罗斯的东方学家,参与过俄中文化交流项目,家里有不少中国文学和艺术方面的书。 扎哈罗娃说喜欢中餐,表面看就是她个人口味的事儿,其实背后是全球化时代文化认同的新趋势,在谈判桌上,大家可能因为政治观点争得面红耳赤,可美食不一样,它没有攻击性,能轻松跨过意识形态的障碍,把大家连在一起。 中餐为啥这么吸引人,就是因为它把“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展现得特别好,一桌宴席上,川菜的麻辣、粤菜的清淡、淮扬菜的精细,都能一起出现,就像一个多元社会的缩小版。 扎哈罗娃喜欢的那种自由搭配,其实也是对每个人选择权的尊重,这和西方说的“自由”有点像,但用更接地气的方式表现出来了。 从历史上看,食物一直都是文明交流的先锋,丝绸之路上的香料、茶叶、小麦,早就改变了好多国家的饮食习惯。 现在,中餐在海外的门店超过60万家,连挪威的三文鱼、新西兰的乳制品,都有不少卖到了中餐市场,这种“味觉经济”,其实就是文化软实力在悄悄发挥作用。 不过咱们也得注意,喜欢异国美食,不能只是图新鲜,当成个“符号”随便看看,有些西方媒体把中餐简单说成“左宗棠鸡”,还老强调“神秘感”,这样反而让文化之间的隔阂更大了。 扎哈罗娃厉害的地方就在于,她抓住了中餐文化的核心,共享和平衡,这是很深入的理解。 以后啊,说不定会有更多像扎哈罗娃这样的人出现,可能是喜欢中国书法的法国画家,可能是痴迷京剧的巴西歌手,也可能是研究《道德经》的硅谷工程师。 文明的交流,最后还是要回到对具体生活美学的认同上,一双筷子、一碗汤,有时候比说一大堆话更能打动人心。 (信息来源:参考信息--扎哈罗娃:我就是喜欢中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