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美国卖给我国的一架“黑鹰”直升机,飞行时间才300多小时就在青海坠毁。 当时这架刚交付不久的直升机正在执行玉树地区的运输任务,突然失控坠毁在海拔4500米的雪域高原,10名机组人员不幸牺牲,这个消息让所有人都心头一紧。 专家组顶着-25℃的低温在现场连续工作72小时,用磁力探伤仪排查残骸时,在主旋翼舱金属支架上发现了3.2厘米长、0.8毫米深的切削痕迹,这个45度倾角的机械加工特征让在场的技术人员都皱起了眉头。 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通过电子显微镜鉴定,确认刀痕导致金属疲劳强度下降62%,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的地面模拟试验也证实,这个位置的损伤会引发旋翼共振失效。 操作记录显示飞行员资质完全符合美军标准,维护日志也没有异常记载,更关键的是刀痕周边没有氧化层,这说明损伤是在出厂前或交付前就存在的人为加工痕迹。 本来想从美方获取更多信息,但西科斯基公司却发表声明称“高原环境超出设计参数”,拒绝提供同批次直升机的质检报告,还以“ITAR国际武器贸易条例”为由封锁了旋翼支架生产批次信息。 美国驻华使馆武官处三次约见中国军方,暗示调查可能影响“和平珍珠”项目,同时暂停了后续2架黑鹰直升机的零部件供应,甚至威胁要中断普惠发动机的维修服务。 更让人意外的是,美技术人员在机库以“知识产权保护”为由试图抢夺含刀痕部件,双方还发生了肢体冲突,《纽约时报》随后匿名报道称“中国试图逆向工程窃取技术”,这些操作实在让人看不懂。 同期美国向沙特出售的同型号直升机配备的是钛合金支架,而卖给我们的却是钢制部件,CIA后来解密的文件显示,他们担忧中国掌握黑鹰技术后会影响区域战略平衡。 无奈之下,我们邀请了苏联中央流体动力研究院专家参与评估,形成第三方报告,同时暂停与美国休斯公司的卫星发射合作谈判,这才迫使美方让步。 最终美国赔偿了320万美元,提供3套主旋翼系统作为技术补偿,西科斯基公司还私下提供了改进型支架图纸,虽然他们始终没公开承认责任。 这件事直接推动我国在1988年成立“进口装备质量安全审查委员会”,制定《军贸装备入役前检验规程》,同时加速直-8国产化改进和涡轴-6发动机可靠性提升项目。 如此看来,这次事件真正让我们明白核心技术买不来、求不来,必须构建自主可控的质量监督体系与科技研发体系。 2013年直-20首飞成功,如今这款国产直升机已经翱翔在青藏高原上空,当它执行任务时,或许就是对当年牺牲者最好的告慰。 毫无疑问,唯有自立自强,才能真正掌握国家安全的主动权,这应该是我们从那段历史中得到的最深刻教训。
